|
▲人物简介
张松林先生是中国动画学会的发起人,一生心血倾注于中国动画事业。其主要作品有:《没头脑和不高兴》、《半夜鸡叫》、《奇异的蒙古马》、《小八路》、《西游记》、《三毛流浪记》等,这些作品分别在国内外获奖。张松林曾担任金鸡奖、金鹰奖和国际动画节等评委。他曾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动画设计,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副主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导、文学组组长、副厂长,《孙悟空》画刊主编,吉林动画学院院长,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
《没头脑和不高兴》
(资料图片) | |
□据 《光明日报》 《钱江晚报》
诞生于1962年的经典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中,“没头脑”设计的“没电梯的摩天大楼”以及“不高兴”扮演的“打不死的老虎”已成为几代观众难忘的童年记忆。
5月8日,《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导演、著名动画艺术家张松林突发脑梗在上海去世,享年80岁。9日,这个消息在微博上传开,引发网友们一片怀旧和哀悼之音。
学生追忆
30多个同学画出心中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因为张松林的去世,《没头脑和不高兴》这部50年前的老动画又在网络上流传起来。
除了导演张松林、原作者任溶溶,片头字幕里能看到的“大牌明星”还有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邱岳峰。而动画制作团队则被简单地打上“上海电影专科学校60届毕业作品”的字样。
大家可能不知道,张松林带的这届毕业生日后都成了中国动画界的精英,如《葫芦兄弟》、《猴子捞月》的导演周克勤,《宝莲灯》的导演常光希,《火童》的导演王伯荣,《黑猫警长》的导演之一范马迪等,不少人后来也成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领头人。
“《没头脑和不高兴》就是我们这批动画人当年的启蒙作品。我当时是学校的动画系学生,张老师是系副主任。最后一个学期,张老师带领我们全班30多个学生历时4个月完成了20分钟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每个人为这部动画片画了5个~10个原画镜头。”正为恩师的追悼会事宜忙碌的常光希说起当年这部毕业作品仍记忆犹新,并表示仍清楚地记得他们当年到学校附近的小学画速写、收集素材,一起揣摩角色的情景。
“现在的高校毕业作品更多是个人创作,而我们则有幸一起创作。”常光希说,“因为张松林老师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还做过原画和编剧,经验丰富,所以让我们学到很多。”
常光希等人毕业进入美影厂之后,美影厂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他们,大家潜心创作,团队氛围浓郁。“那样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与导演沟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流水线方式。就这样,经过几十部作品的磨炼,我们这批人逐渐成为动画导演。《没头脑和不高兴》就是我们的起点。”常光希说。
动画界反思
现在有些作品“没头脑”,观众会“不高兴”
大师辈出、团队协作,也许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黄金时代。
从1956年漫画家华君武创作、特伟和李克弱导演的《骄傲的将军》开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传世经典动画片不断。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木偶片《神笔》、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国享有世界声誉的动画作品几乎都来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难怪当“没头脑”之父张松林去世的消息传开后,网友们会哀叹:“经典离我们远去了。”
与如今的流行词“脑残”相比,当年这个“没头脑”不仅没有攻击性,还显得幽默风趣且有教育意义。“没头脑”脑门上那撮头发以及他闹出的各种笑话,都能让孩子们笑过之余心领神会。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一个伟大的组合,因为其后所有动漫中的二人组合几乎都可以套用他们的模式。”有网友感慨,“《哆啦A梦》和《蜡笔小新》都没有爸爸了,现在最伟大的组合模式也没有爸爸了。”
“我们从这一代动画先辈身上应该学习一种情怀,应该有所反思。”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郑虎表示,“很多人看过《没头脑和不高兴》之后说,找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那种喜怒哀乐十分亲切。那个时代的动画人,心里装着孩子,又有深厚的艺术根基。张松林老师有文学素养、美术根基,汇聚到动画上就有了深厚的文化传承。这些也许是今天的动画稀缺的东西。当现在的一些作品‘没头脑’了,观众就会‘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