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十六挂转秋”摘得“山花”捧金奖
关爱残疾儿童,他们在行动
景华路39棵法国梧桐忙“搬家”
重温厚生作品 缅怀艺术人生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5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在首届全国秋千展演活动中——
“十六挂转秋”摘得“山花”捧金奖
□记者 郑凤玲 实习生 杨国昌
  四月初,秋千大赛现场的“十六挂转秋” (被采访者供图)
  中间的是孙鑫。 记者 郑凤玲 摄
  核心提示

  10日,洛龙区白马寺镇孙村“十六挂转秋”的传承人孙鑫收到一张奖状,这张奖状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寄来的,奖状内容为:

  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镇孙村秋艺社:

  贵队表演的“十六挂转秋”节目在首届全国秋千展演活动中荣获金奖,特颁此证。

  短短的几行字,让62岁的孙鑫激动不已:这张奖状,他已经盼了一个多月。

  “十六挂转秋”受评委青睐,获观众追捧

  事情得从一个多月前说起。

  4月1日至4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组织的2012年中国民间山花奖(秋千大赛)在开封清明上河园举行。来自全国的11支队伍,共计150余人参加了此次比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洛龙区白马寺镇孙村的孙氏“十六挂转秋”代表河南省参赛。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孙鑫兴奋不已:观众们太喜欢“十六挂转秋”了,排队体验坐秋的人络绎不绝,最后,他们只好请人专门来维持秩序。

  组委会要求每个队每天表演4场,每次20分钟,可是由于坐秋的人太多,每次互动时间都不下1个小时;2日到4日的互动时间里,观众一拨接一拨。“看到大家喜欢咱们的秋,我心里高兴啊!”孙鑫说。

  不仅观众追捧,就连苛刻的评委们也被“十六挂转秋”折服,理由如下:

  第一,“十六挂转秋”明清时期已开始流传,专供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玩耍、健身,是名副其实的“皇家秋千”,有着尊贵的身份。

  第二,“十六挂转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高13米,所用材料是木材、麻绳和铁制品,每个部位均按古代力学原理搭建,搭建过程全由人工操作。

  第三,老少皆宜,互动性强,运转全靠人力完成,最上层设蹬秋一挂,专供有胆之士表演,中间冲天柱上有两个转轮,上轮靠推,下轮靠蹬,一推一蹬使两个转轮沿相反方向转动,内外组成两个同心圆,沿顺逆时针两个方向转动,秋上16个人随两个转轮忽而相遇,忽而分开,十分有趣。不管老少都可参与,有人推蹬,有人享受,互动性强。

  比赛结束后,评委们经过初评,“十六挂转秋”与青海队和广东队同获大赛金奖。虽然经过了初评,但最终能否得到“山花奖”,得由主办单位考查后再决定,于是,孙鑫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一个多月的等待。

  表演者全力以赴,“十六挂转秋”最终获奖

  5月10日,大奖终于到手了,孙鑫感慨地说,奖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说,3月,他接到省里的电话通知,让他和秋艺社成员代表河南省比赛,角逐“山花奖”。当时,他想,这下“十六挂转秋”可以走出洛阳,展现风采了。但很快他又犯愁了,出去比赛肯定要有开销,秋艺社成员每个人家里都有农活,如果大伙儿不同意怎么办?谁知大家都想去,“不管赔钱还是挣钱,都得去”、“不但要走出去,还要拿个奖回来”。

  为了让“十六挂转秋”更“体面”地走出去,大家费尽了心思。孙鑫说,根据比赛通知,每队最多10人上场表演,但是“十六挂转秋”的特点是,最少得22人同时上场才能完成表演。在他们的极力争取下,最后,组委会给了他们18人的名额。为了保证秋千顺利搭建,他们最终去了26人。

  为了还原史书记载的孙氏“十六挂转秋”,他们专门找人雕刻了16个金色狮头安装在16根挂秋的秋杆端。

  孙鑫说,为了万无一失,他们4月28日就派部分人员赶赴开封看场地。最终,他们用168根木材、200多根绳子,花两天时间将秋千搭建好。

  该准备的都准备了,但大家心里没有底——毕竟对手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各省经过层层选拔的选手。没想到,当“十六挂转秋”最后一个出场时,观众们一下被震住了,大家都被“十六挂转秋”的华丽壮观所吸引。比赛刚结束,观众们就抢着上去体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从来没见过这种秋,夸我们的秋真棒,说发明人真聪明。”孙鑫说。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表演还上了央视13套的新闻节目。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