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记者 张广英 文/图
(huán)辕关是洛阳东南门户,位于偃师市府店镇境内的辕山上,地处偃(师)登(封)交界,位置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山路险阻名
东汉末年所置洛阳八关中,有两座位于今偃师境内,辕关就是其中之一,至今遗址尚存。与函谷关的雄伟不同,辕关位于辕山口,是古代洛阳通往登封、许昌、襄阳等地的捷径,向来以险峻著称。
《辞海》对“辕”一词的解释是:“形容山路曲折险阻。”《淮南子》中说“禹治洪水,通辕山”,这是最早关于辕山的记载。此山位于嵩岳太室山以西、少室山以北,既高且险。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简称《元和志》)对其的记载是:“辕山,山路险阻,十二曲道,将近复回,故曰‘辕’。”
辕作为地名,在史籍中出现得很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夫栾盈乐善好施,有很多追随者。后来他被诬告谋反,欲逃往楚国,经过东周王城洛阳时,却被人劫去财物,不得已求见周天子(灵王)。周王室派人替栾盈追回了被劫财物,还派官员护送他“出诸辕”。
如今人们从洛阳去辕关,可走洛偃快速通道转207国道,沿“十八盘”公路上行将至山顶,就能找到通往古关的路口。只是历代对辕山道多有开凿,如今人们所走的这条幽僻山路,已很难说清当年走过哪些帝王将相了。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两次谒中岳封禅,令人开凿了一条弯多坡陡的辕道。到了唐朝,高宗李治赴东都洛阳,屡次入嵩,“凿山开道,辕而上”,用5年时间另凿了一条宽而平缓的辕道,并对辕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后来,武则天为谒中岳嵩山,曾先后八次往返于辕关,在这里题词立碑,以示纪念,辕古关进入了最为辉煌和显赫的时期。
到了北宋,西京洛阳失去国都地位,辕古关也冷清下来。直到清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来这里游山玩水,才对辕关进行了重修。清代偃师学者乔一房曾写诗云:“参差危蹬十余盘,爽气东来二室寒。旧日辕还有路,行人常在乱云端。”对辕关的“没落”十分感慨。
作为古代从东南方向进出洛阳的通道,辕关下走过很多得意者,也走过无数失意者。齐国贵族田横杀了刘邦的重臣郦食其,据守东海小岛,从者500多人。刘邦派人招降,他怕连累众人,只带两人来见,过辕关后,在距洛阳仅15公里的地方拔剑自杀。抱着必死的信念走在辕关下,他的心境该是何等苍凉?
才高八斗的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辕……”自此与京都洛阳渐行渐远,过古关时,他心中又该是怎样的感伤?
如今的辕道上,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身影已经模糊,只有山石嶙峋,风景依旧。辕古关矗立在荒烟蔓草中,尘封了一段段历史深处的回忆。
金戈铁马古战场
辕关位置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著名的古战场。在东汉为防黄巾军而设置八关之前,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军事要地。后来的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建都洛阳,也都在辕关布防。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辕关惯见金戈铁马的厮杀,胜负在它眼中早已是兵家常事。
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王弥等起兵反晋,自许昌过辕关,进逼京师洛阳。3年后洛阳陷落,西晋政权灭亡,大批士族、百姓自辕关逃出,迁徙南方。我市著名学者徐金星先生说,这就是今天遍布世界的客家人及闽南人的前身。除了辕关,位于当时洛阳城正南的大谷关、西南的伊阙关,都是洛阳士族、百姓避乱南迁的必经之路。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破宇文化及后,由于轻敌,未在偃师设壁垒,让王世充钻了空子。王世充率精兵趁夜设下埋伏,大败李密,然后在偃师设置辕县,并在辕山下设辕镇,就是今天的参驾店。4年后,曾在这里得胜的王世充又被秦王李世民打败,丢了辕县。
军阀混战时期,樊仲秀也和王世充有着同样的遭遇。据《古都偃师史话》记载,1925年春,陕西督军刘镇华率部将憨玉琨攻打河南。河南省省长胡景翼指定豫西南为樊仲秀防地,令他从禹县(今禹州市)、登封出兵辕关,占据洛水南岸,侧击憨军后路。憨玉琨在辕关战败,不久就气疯病死,樊军占领洛阳。1928年4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发动“第二次北伐”,冯玉祥主力开赴前线,黄河以南防守空虚,樊仲秀趁机由郏县向北攻打洛阳,占领偃师。见势不妙,冯玉祥忙从陕西、山东分别调部将宋哲元、石友三来河南。宋部进驻洛阳,5月占领偃师,樊仲秀两面受敌,遂从辕关南撤。石友三向南追至千年古刹少林寺,放火将该寺藏经楼焚烧,樊军溃逃至南阳。
1929年5月,军阀混战,韩复榘在洛阳通电叛冯投蒋。5月27日,韩部由洛阳向巩义黑石关进发,因前锋受敌,后继部队即从偃师向南,过辕关绕道登封、禹县、许昌到达开封,韩复榘被蒋介石任命为河南省主席。蒋、冯关系恶化后,10月13日,冯玉祥占领洛阳,左路军庞炳勋进攻黑石关,中路军孙良诚部由偃师南下,过辕关从登封迂回郑州。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历经5个月,蒋占领郑州,冯、阎失败。9月下旬,蒋军五纵杨虎城部攻占偃师、洛阳。10月5日,冯军刘汝明率部由临汝、登封越辕关占领偃师,企图支援洛阳。9日,蒋军一纵徐源泉部由登封过辕关占领偃师,刘汝明经过孟津向西而逃。
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5月13日偃师沦陷。9月,皮定均和徐子荣率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进入豫西,在偃师南部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偃(师)登(封)交界的辕关是他们打击日寇的作战要地。同时,八路军河南军区成立,司令员张之朴率部经常出没在辕关一带,开展抗日活动。
今日访古探幽地
前几天的一个早上,我去了一次辕关。沿“十八盘”公路盘旋而上,走过一段幽僻的山道,一路不见行人,只有山石、野花和鸟鸣相伴,没多久就看到一座古关,关额上有“古辕关”四个大字,刻于拼在一起的两块石碑上,古朴遒劲,为古关平添了几分肃穆庄严的气氛。
从拱形关洞下面穿过,就到了一个开放式的院落,青山环绕,风景如画。府店镇韩庄村几名村民在关上及两边建了房屋,吃住都在这里,59岁的韩法文就是其中之一。他带我绕到房屋后面,向下近距离看关洞上方的“古辕关”石碑,原来后面还题有“乾隆十五年岁在庚午九月重修”小字。他说,古辕关的建筑已在战乱中被毁,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清代重修的关城旧貌。“‘文革’时期,这里原有的很多古碑都被砸了,题有‘古辕关’的这两块石碑被老百姓埋在土里,才得以保存下来。‘文革’后期,大家从桃树下面将碑挖了出来。”他指着东侧一棵桃树说,“石碑是从那棵桃树下面挖出来的,当时我就在旁边看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村民在关上建了房屋,修了庙宇。“那时候,新‘十八盘’公路还没有修,我们从小路往上背砖,一次只能背几块。路是庙建好后才开始修的。”一位老太太说,她今年75岁了,在关南种了一些地,平时住在这里,吃水全靠下雨。“这里的地大部分是登封的,我们只种了这一小块麦子。以前地里还有很多古碑,现在都没了。”她说,“从麦地这里翻过去就是少林寺,近着呢!”
虽然可以抄近路,但现在有“十八盘”公路可走,已很少有人从这里去少林寺了。事实上,从宋代开始,因辕关所在的辕口山高路险,“不通轨辙”,过往行人和客商易受强盗威胁,这条路已少有人行。宋代偃师知县组织人力,在辕关南边开凿鄂岭口,另修道路,就是后来的老“十八盘”。
老“十八盘”的修建与蒋介石有关。1936年9月,蒋介石在洛阳过完五十大寿,坐车经偃师过辕关到少林寺、中岳庙游览。当时偃登公路已初具规模,但在偃师到登封约30公里的途中,他深感辕道行车艰难,遂命河南省建设厅进行扩修,就是人们所说的老“十八盘”。这条道路经过多次整修,一直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新“十八盘”取代。
“你看,这古关两边山头上有平台,都是打仗时驻兵用的。现在山坡上栽满了桃树、杏树,每年正月初九,还有入伏第一天,这里都有庙会,热闹着呢!”韩法文说。
我从来时的山路返回,太阳升得高了,照在脸上热辣辣的。十几名香客手提肩扛,带着许多物品迎面走来,说是从巩义来关上烧香的。辕古关早已完成了作为险关要隘的历史使命,成了人们访古探幽、寄托精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