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六一儿童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慰问湖南湘西武陵山区留守儿童。当温家宝接过工作人员递上的一个粉红色书包,并送给8岁男孩龙英俊时,被拒绝了。男孩说:“我是男生,不要这个颜色。”温家宝赶紧让人换了一个蓝色书包,说:“哦,忘了你是个男子汉!”(新华社长沙5月30日电)
当众人称赞总理亲民、孩童率真的同时,这个“意外”的场面也促使我们反思:通常情况下,在接受领导馈赠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人恐怕难以提出小男孩这样的“非分”要求。倒是曾有一所高校,把温总理视察校园时用过的桌椅都打上标签,收藏起来作为纪念。
我们看到的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常是这样:上小学时,背着书包进去;大学毕业了,扛着世故出来。一进一出,十几年光阴过去了。这十几年中,得到了知识,却丧失了求真的力量和勇气。这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如今的教育,很多时候是教人如何生存,而非教人如何做人。教育家、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曾告诫入学新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谆谆斯言,在近百年后的今天,我辈思之亦羞赧。有人不以为然:生活艰辛,谁也无权站在道德高地指摘他人。
听上去,这话似乎有理:“理想与面包”的矛盾嘛,论不出个究竟。可细想,蔡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生存环境岂非更加恶劣?然是时,大师云集,灿若星辰。动荡中求生图存,艰险中力争向上,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让人害怕的,是只见利益之饵,只闻诱惑之声,真实与勇气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慢慢被蚕食。
我们总以为,生活最现实,不妨偶尔妥协或是虚情假意,“获得实惠最重要,反正咱没越过底线嘛”。于是,我们这条若隐若现的“底线”越退越远,越退越快,直到退至崖边,退无可退。社会中的问题像一块自山上滚落的石头,假使一个人只是一粒微尘,若甘附于石上,亦会助其成为毁家灭园的泥石流。
更可怕的是,对孩子的真实和勇气在成长中逐渐丧失,有人面上口诛笔伐,私下却难守底线。如此,孩子看到的不是真实、勇敢的榜样,反而是逢迎、圆滑的教材。久之,他们难免不会视逢迎为成熟,视真实为天真,视圆滑为智慧,视勇敢为愚蠢。
面对一个“书包”,当我们不喜欢它的颜色时,就该说不喜欢——这本该是件多么简单的事情。今天是儿童节,在充满童真欢乐的日子里,让我们呼唤更多这样率真的勇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