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讲述人
周建才 70后
打弹子:童年时代的“高尔夫球”
游戏名:打弹子
游戏档案:打弹子要用“二指弹”,弹的时候右手拇指曲拢,其他四指半握,用食指与拇指合力夹住弹子,瞄准方向,使劲将弹子向外弹出,一般弹出一两米远不成问题。
“建才,出来打弹子。”小时候,一放学,总有小伙伴在家门口探头探脑地叫我出去玩,只要一听到这声召唤,我就从藏在床下的小盒里抓出一把玻璃弹子,装在口袋里就往外跑。
我们那时常玩的打弹子游戏叫“打老虎洞”,有点类似现在的打高尔夫球。在屋外找块空地,最好有墙有坡度,这样可以增加游戏的难度,然后在地上每隔一段距离挖一个小洞,共挖三个,这些洞就叫“老虎洞”。
就像占山为王一样,谁最先把自己手中的弹子打进三个洞,谁就是“老虎”。当上了“老虎”,就可以用自己的弹子打其他人的弹子,若是击中了,这个弹子可就是“老虎”的战利品了。别人要想“干掉老虎”,则要连击三下。
打弹子的现场,极具喜感。两三个小脑袋凑在一起,趴在地上,撅着屁股,手里面捏着弹子,眯着一只眼睛,瞄准其他人的弹子,啪的一声弹出去。
6 讲述人 张德让 70后
滚铁环,放学路上最“拉风”
游戏名:滚铁环
游戏档案:滚铁环,儿时流行的游戏,男孩手握着前端是V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六七十厘米的铁环向前跑。滚铁环有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
一群斜挎着书包、满脸脏兮兮的小孩推着铁环奔跑,争先恐后,不知疲倦,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放学路上最常见的情景。
滚铁环时,用钩子推着铁环往前送,由于惯性,铁环越转越快,孩子们也就越跑越快。滚铁环最好在平坦的路面上,但对于熟练者,坎坷不平的土路或坡度不大的上下坡也不成问题。伙伴中有高手,可以随时让铁环掉转方向,或是轻轻一挑让铁环飞跃沟坎继续匀速前行,这是很牛气的。
有一段时间,学校规定不准带铁环进校园,大家一下子觉得天都暗了,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回家滚铁环。一进家门,把书包往屋里一扔,一手用长钩挑着铁环,一手从馍筐里抓半个蒸馍,啃着就跑到门外。
现在,每每看到孩子们放学,我总会想,若他们能像我们当年一样无拘无束地滚着铁环奔跑,也许他们的童年,会更有滋味吧!
7 讲述人 王梦丽 60后
跳格子,一个人也能玩上大半天
游戏名:跳格子、跳房子
游戏档案:因为“沙包是否压线”的问题,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一个个脸红脖子粗地对对方说“再也不跟你玩了!”可下次遇见,又会嘻嘻哈哈地拿着沙包、蹲在地上画起格子……
跳格子又叫跳房子,所有游戏中,它几乎是成本最为低廉的了,一个沙包、一根粉笔即可。据我了解,各个年代有不同的跳格子方法,但规则大同小异。
20世纪60年代的跳格子,规则比较简单。在地上画出两列共8个方格子,格子内写上1~8的阿拉伯数字。当沙包扔到“2”时,必须在“1”上单脚站立,弯腰拾起“2”上的沙包,再跳到“3”上,从“1”到“8”逐格升级。其间如果悬空的脚落地,或是脚和沙包压在格子线上,就算失败,要换另一组人员进行了。
跳格子另一个好处便是不限制游戏人数。小时候没有伙伴时,我一个人玩上大半天,也不觉得闷。想来,这应该是个比较适合现在的独生子女玩的游戏。
8 讲述人 杨威 70后
捉迷藏时,在衣柜里睡着了……
游戏名:捉迷藏
游戏档案:和弟弟捉迷藏,藏在衣柜里睡着了。半夜,母亲被衣柜中窸窸窣窣的声音吵醒,让父亲打开衣柜一探究竟。只见朦胧月光下,衣服堆中露出一个睁大眼睛的脑袋,直愣愣地盯着父亲,胆大的父亲一下子魂飞魄散……
有件关于捉迷藏的趣事,在我们家一直被父母津津乐道。那是我六七岁时的一天晚上,父母都在厂里值班,无聊的我便和4岁的弟弟在家里玩起了捉迷藏。
看着小小的屋子,我灵机一动,我钻进了家里的大衣柜里。为了不让弟弟发现,我用柜里的衣服将自己蒙得严严实实,屏息等待着。
10分钟、20分钟……弟弟果然没有发现我。不知过了多久,找累了的弟弟趴在床上睡着了,而衣柜中的我,也渐渐睡去。
午夜,父母下班回来,看见睡着的弟弟,随手将他抱到了一旁的小床上,父母以为我和往常一样在自己屋睡觉,也没去看。
后半夜两三点,可能在柜子里憋闷得太久,我从衣服堆里探出脑袋透气,又伸伸腿。窸窸窣窣的响动吵醒了睡梦中的母亲,母亲推醒父亲:“可能衣柜里有老鼠,你快起床看看!”
被吵醒的父亲很不耐烦,趿拉着拖鞋打开了衣柜门,只见朦胧月光下,衣服堆里露出一个睁大眼睛的脑袋,直愣愣望着父亲。据父亲讲,当时他一下子被吓得汗毛直立、睡意全无,直到看清楚是我,才缓过神来。
9 讲述人 彭晶晶 80后
掷石子儿,将自己的心自由抛起
游戏名:掷石子儿
游戏档案:锈迹斑斑的铁皮文具盒里,除了布满牙印的铅笔和切得零零碎碎的橡皮,总少不了大大小小的石子儿,走起路来,叮当作响。
掷石子儿的石头子儿骰子般大小,每人一副,颗数不等。玩的时候,将手心里的石子儿全部抛起,再用手背接住,随着难度一关关增加,要接住的石子儿越来越多,花样也不断翻新,比如抛起几颗石子儿的同时要迅速抓起地上剩余的,然后再接到落下的。
掷石子儿的目的是将别人的石子儿赢到自己手里,这需要眼疾手快、手法熟练,当小伙伴们实力相当的时候,好运气和一副好子儿也成了获胜的关键。
搜集好石子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来说,建房子用的石子儿堆是最大的来源。
还有更上心的,从墙旮旯里找来碎瓦片,捏紧了反复在地上打磨,直到碎瓦片磨成长宽高相等、六面平滑的骰子状。这种瓦片子儿,落手稳当、不易滑落,是最上等的石子儿。
童年不再,我常想,若能像掷石子儿一般,将自己的心自由抛起,稳稳抓住,或将生活中值得珍惜的“石子儿”紧紧握在手中,那该多好!
10 讲述人 周亚科 80后
捏个瓦屋 看谁摔得响
游戏名:捏瓦屋摔瓦屋
游戏档案:瓦屋,就是用泥巴捏成的类似小碗形状的东西,捏成后伙伴们开始比赛摔瓦屋,人手一个,人数不限。摔的时候将瓦屋放在手上,碗口向下,使劲摔在地上,看谁摔得响,看谁摔出的窟窿大。
我老家在汝阳,一个贫困的小村子。小时候,物资极匮乏,没有一件现成的玩具,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制的,制作的过程既挖空心思,又乐在其中。其中取材最方便、玩得最多的应该是摔瓦屋。
记得小时候一到下雨天,伙伴们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从家门口的地里挖出一大团泥巴。然后每个人都从上面揪下一小团,搓圆、捏扁,做成瓦屋。
做成后,把瓦屋拿在手中,我们会对瓦屋施点“法术”,用嘴对着瓦屋底哈气,然后念念有词:“好瓦屋,乖瓦屋,你的不响我的响。”话音一落,把手里的瓦屋使劲儿摔下去,只听砰的一声响,瓦屋的屁股便开了花。
捏捏摔摔,争争吵吵,就这样,就那么点儿泥巴在我们几个人之间传来传去,一下午过去,个个都玩成了“泥猴子”。
(下转A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