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王文东,号云梦山人,致力于中国画意象笔墨造型的探索、研究与创作,曾师从李苦禅、李世南、边平山等大家,2006年被《中国画拍卖》杂志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升值潜力的中国画家”,先后任我市博物馆副馆长、当代艺术馆馆长、书画院负责人。他用心笔墨中,放怀笔墨外,其作品师造化、法心源,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
写意耐品味:
形若散,神实聚
走进王文东的画室,几株绿色植物一片春机盎然。南面壁上有五幅花鸟画,初看大同小异,几树虬枝,立石三两块,其间或小鸟飞驻,或鱼翔浅底,或松鼠觅食。景物似乎都画得很随意,有的甚至夸张得变了形,如王文东笔下鱼儿的模样就怪异得很。
凝神看,细咂摸,疏密错落的构图,轻重相济的笔锋,浓淡参差的用墨,虽非实物的“写真”,但有丝丝缕缕的联系,只是明知“此中有深意”,怎奈“欲辨已忘言”。辨清“云梦山人”署名,才恍悟,这应该属于名噪画坛的“云梦山追忆”系列。
王文东出生于汝阳云梦山,自幼沐浴山岚林霏,晨曦暮霭,见惯春来野芳发,夏日佳木秀,秋霜高洁,寒山瘦水,加上山肴野蔌的哺育,大自然馈赠的意趣,融进了他的血液,深入骨髓。这刻骨铭心的情结,成为他花鸟画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如果有幸进入他200平方米的作品展览室,您就会更有信步云梦山的感觉:溪谷沟壑、远山近树、怪石青藤、长蔓短枝、山花野草、小鸟松鼠,以各自蓬勃而顽强的姿态在造化赋予的空间里,自由地吮甘露沐春晖,历秋霜傲冬雪,生灭枯荣……满屋作品鲜见华丽色彩,笔法简约清雅自然、构图生动意形契合,运笔用墨于率意中见法度,宜持茗,静心气,细品味,始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方有“拈花一笑”。
画法难模仿:妙点墨,“逸”境远
古人云:深山藏古寺、十里闻蛙鸣。绘画是人“主观见之于客观”, 其中,最主要矛盾就是如何把“意”和“形”对立而统一地结合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说话间,王文东扯过来一张30多厘米宽、约70厘米长的宣纸,飞快地折成1厘米宽的纸条,展开,略一思忖,画笔在纸与砚间穿梭,落笔或疾如骤雨或徐似清风,用墨时浓时淡,不时还沾上几笔清水。 如北宋韩拙在其《山水纯全集》里所言:“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看王文东作画要耐住心性,否则很难领会他作品中笔酣墨畅的神韵。
他画鸟,先是点下浓淡几个墨点,旁观者很难知道是何物,待恰到好处着上几个红点,那鸟就叽喳着跃然于纸上。“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简约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浓郁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心境空灵、通透而豁达。
端详王文东现场完成的几幅作品,发现他喜欢留白,有的画留白一半以上。“给画留白,就是给旁观者留出想象的空间,就是给自己的心灵留出块空白。《晋书》中有‘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之语。”王文东边埋头运笔边答道。
远观势,近观质,纵情笔墨,情怀却在笔墨外,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空灵飘逸的儒雅。王文东正是借助既自然流畅又夸张率真的手法,“捡拾”童年的山涧石径乐趣,用心灵与记忆中的花鸟草石对话,聆听并表现它们的快乐与忧伤。
风骨真性情:得“心意”,忘“形骸”
7米长的画卷上,一树树或初绽或含苞的梅花与巨石间,28只小鸟,或奋力振翅,或呼朋引伴,或依偎细语,梅枝交错连绵,小鸟姿态各异……
与“云梦山追忆系列”相比,这幅让人神清气爽的《清香图》更接近于写实。笔与墨记录的是艺术家“心”的轨迹。
从小酷爱绘画的王文东曾在我市文物部门工作多年,后又客居北京,与故宫为邻,绵远历史的沧桑和深邃文化的浸润让他更好地领悟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这也是他笔墨情趣、绘画境界和超然风格根植的重要土壤。
在如饥似渴地从传统中汲取营养的同时,王文东也重视向现当代的艺术家们学习。他先后拜师李苦禅、李世南,还有与他同龄的边平山,在向他们请教绘画艺术的同时,更迷恋他们作品中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芒。
学而广,思而深,让他参悟出:画画就是要画自己的“心”、“情”、“精神境界”,“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得“意”忘“形”,并牢记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王文东强调画品与人品的统一。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艺术家人品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在艺术上能够取得成就的大小。
王文东长期痴情、致力于中国画意象笔墨造型的探索与创作,并且,在追求、探索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代著名画家李世南认为:“王文东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王文东还被媒体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升值潜力的中国画家”。
本版图片由王文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