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养品到补习班,再到“状元宴”“谢师宴”, 善于把握商机的商家们把目光投向中、高考,把“考学经济”炒得红红火火。专家表示,“考学经济”是需求和炒作造就的经济现象,学生和家长要理性消费,商家要诚信经营。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溢海教授说,中国不仅是考试古国,还是考试大国。许多西方国家的招生考试只是一种测试手段,只能引起小范围的关注。然而,受传统和现实的制约,中国人将中考、高考变成了盛大的“仪式”,并成就一种经济现象。它们不仅仅是考试,也不仅仅是教育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中、高考还是一种经济,即“考学经济”。
“‘考学经济’是被考生家长和商家共同催生出来的。”刘溢海表示,考生家长因为爱子心切,为了让孩子在中考、高考中“中举”,报辅导班、买营养品、摆“谢师宴”,花钱花得心甘情愿。由于考生家长存在客观需求,商家也就顺势抓牢商机,大打“中考牌”“高考牌”, 推出各种迎合考生和家长需求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各大宾馆、旅游行业、电子市场还为“后高考经济”做了充分准备工作, 以期在考生身上大赚一笔。“有需求就有供给,有供需就会形成市场,需求和炒作造就了‘考学经济’。”刘溢海说。
刘溢海说,一种经济现象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正常的补充营养和心理辅导是必要的,但一些以高考为名的“消费新品种”和商业宣传,不仅“劳民伤财”,还容易引起社会问题。
刘溢海说,曾听闻有些考生家长为孩子“求”来开过光的手链等饰品,期望神灵保佑孩子“中举”,或者购买“专家押题资料”。须知,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掌握独立分析和生存的能力。高考是为高等院校招贤纳才的,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学生的素质、潜质和学习质量给予评价。如果家长“剑走偏锋”,让孩子以非科学,甚至迷信的方式来应对考学,这与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作为家长和考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把握好需求的“度”,多一些理性,少一些跟风。
而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商家借机进行狂轰滥炸的商业炒作,利用考生家长渴望子女成才的心理,制造出一种畸形的消费观念,把本来已经很紧张的气氛搞得更紧张。因此,商家在以考试为商机赚钱时应多一些诚信,多一分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