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燕锋 /文 记者 张晓理 见习记者 张斌 /图
核心提示
为配合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我市开始对回洛仓遗址进行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并将对其中的一些仓窖进行保护展示。
昨日,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目前回洛仓遗址的保护展示方案正在设计,下一步,市文物部门将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启动保护展示工程,使更多的人能看到这座隋代国家粮仓的壮观模样。
1 配合大运河申遗,新一轮考古发掘正在进行
回洛仓位于今天的瀍河回族区瀍河乡小李村、马坡村西,是隋炀帝在大业元年于洛阳周边设置的国家粮仓,由于位于宫城附近,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吕劲松介绍,近年来,我市对回洛仓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从未停止,而这次是为了配合大运河申遗进行的又一轮发掘,因此从形式到规模上都比以前有所提高。
据了解,市文物部门对回洛仓遗址的初次发掘是在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当时局部钻探出71座仓窖,之后选择了其中的3座进行试掘。这3座仓窖的窖口均呈圆形,直径8米~10米,窖口周围没有发现柱洞和建筑遗存。这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其中一座仓窖内出土了一块写有“大业元年”的铭文残砖,因此可初步推断这处仓窖的建造年代为隋代。
2009年7月,我市文物部门又对回洛仓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这次勘探确定了仓城四周城墙的准确位置。整个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646米,南北宽355米,东南角距隋唐城北墙1000米,西南角距北墙1100米。根据考古人员对仓窖直径及间距的推算,整个仓城内仓窖数量为300座左右。
今年年初,我市启动对回洛仓遗址的第三次发掘工作。吕劲松说,这次发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发掘研究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等,同时通过对仓窖遗迹的形制及布局等特征的了解,为下一步该区域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带动整个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利用的双赢。
2 4座仓窖轮廓渐显,仓城道路十分宽阔
发掘工作从今年年初启动,现在进行得如何?这次发掘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5日上午,记者随同吕劲松来到发掘现场。炎炎烈日下,几十名工人正拿着小铲子对其中的4座仓窖进行发掘,发掘面离地面已有三四米的距离,随着发掘工作的一点点推进,仓窖周围的地层颜色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负责现场发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副研究员王炬介绍,这4座仓窖正是此次发掘工作的重点,也是将来整个回洛仓遗址对外展示的主要内容。
这4座仓窖位于此次发掘工地的西北角。通过工作人员用白线勾勒出的仓窖轮廓,记者了解到,它们的直径都在17米左右,间距2米~3米。王炬说,钻探结果显示,在120亩的区域内,共发现仓窖169座,深度都在7米~8米,它们东西成行、南北成列,排列非常整齐,规模与上述4座仓窖基本一致。
在对仓城发掘的同时,考古人员还在这次的发掘区域内发现了两条道路遗址,这两条道路位于发掘区的西南侧,一条是东西向,一条是南北向。王炬介绍,这两条道路都十分宽敞,南北向道路路宽约40米,东西向道路路宽约30米。记者仔细观察,依稀看出两条道路曾被长期碾轧的痕迹。王炬说,这些痕迹其实就是当时在仓城内运送粮食的车辆留下的车辙痕迹。从这两条路的规模来看,它们应当是仓城内的主要道路。
3 展示方案正在设计仓窖上拟建保护房
在考古人员进行发掘的同时,关于回洛仓遗址的保护展示方案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设计。
记者了解到,目前受洛阳市文物局的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结合隋唐城的总体城市规划正在设计回洛仓城专项保护展示方案。
根据该方案,目前发掘的4座仓窖将被保护展示,在展示方法上,计划在仓窖上搭建永久性保护房,同时利用文字、图片等展示方式,使游客对仓窖的整体布局及当时的储粮情况有详细的了解。
可仓城内的仓窖远远不止这4座,其他的该怎么展示呢?
记者了解到,目前设计人员计划用种植特色植物的方式,将每个仓窖的位置、轮廓显示出来,使参观者对仓窖的规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相信随着下半年保护展示工程的启动,这处深藏于地下1000多年的隋代大型粮仓遗址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关链接
回洛仓遗址是隋唐漕运发达的见证
回洛仓,位于隋唐洛阳城外的东北部,今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瀍河乡小李村、马坡村西,邙山南麓的缓坡带,周围地势平坦开阔,不易积水。
回洛仓遗址与大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洛仓是隋代大运河沿线重要的粮仓,是隋唐大运河的实物例证之一,是隋唐时期中国南北漕运发达的见证。回洛仓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制度及粮食储藏保管等,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回洛仓遗址考古发掘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