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神赋》写作地究竟在哪里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6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洛神文化系列(3)
《洛神赋》写作地究竟在哪里
□ 记者 孙钦良
  5月10日、11日,洛阳歌剧院上演了两场《水月洛神》,这是郑州歌舞剧院继《风中少林》之后,打造的又一个大型歌舞剧。我看了第一场演出。

  不知洛阳观众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演出的,我只发现邻座有两位摄影爱好者,始终把相机架在座位前,咔嚓咔嚓,全程抓拍,不愿漏拍任何优美“画面”。

  我也认为那“画面”很美:一轮圆月清白如玉,悬浮于洛水之上,洛神凌波跃动,状若飞天,缥缈虚幻。整个剧情和舞蹈也是好的。中场休息时,我遇到一位洛阳文人,问其感受如何,他酸溜溜地说:“唉,洛神这个题材,又让郑州占去了!”

  郑州一些学者却认为,《洛神赋》的写作地点就在巩义芝田洛水边,从行政区划上来说,郑州有宣传洛神的理由。

  那么,曹植的《洛神赋》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写成的呢?

  1 郑州学者的考证

  《洛神赋》开篇这样写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先看看郑州学者的考证:其一,洛神传说在巩义流传甚广,回郭镇刘村北滩有洛神庙,俗称“洛河娘娘庙”,每年农历六月廿三有庙会。直到今天,当地群众仍有祭祀洛神的习俗,尊洛神为“洛河娘娘”。其二,根据曹植写的“归东藩”路线,他写《洛神赋》的地点应在巩义芝田。具体举证为——

  第一,“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京师指洛阳,洛川指洛河,“还”指返回“东藩”,即曹植的封地,如今山东省鄄城县。所以,曹植前行方向是“东”,沿“洛川”行走,必须经过巩县(今巩义)。

  第二,当年的京城洛阳,并非在现在的洛阳市区,而是在偃师西部,即我们现在说的“汉魏故城”,文中的“背伊阙”,完全符合方位,因为“伊阙”当时确在京城西南,往东走,背伊阙,是对的。文中的“越辕”,辕是山名,在偃师东南与登封交界处,山路环曲,需要翻越,也是对的。“经通谷”一句,通谷(即大谷、大谷口、水泉口,在偃师市寇店镇)是嵩山与龙门山之间的谷地;“陵景山”,景山即偃师市缑氏镇境内景山。这些路程走完后,就一步步接近巩县了。

  曹植“陵景山”后,夕阳西下,人困马乏,于是“尔乃税驾乎蘅皋”,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这个岸边是洛水边。“秣驷乎芝田”,是说在芝田喂马。芝田就是如今巩义市芝田镇——洛水从洛宁流到偃师境内,一直在洛阳盆地穿行,两岸都是平地,只有流到芝田镇益家窝村时,才从平原进入山地,故文中出现“睹一丽人,于岩之畔”,这个“岩”字,点出了曹植看见洛神的地点,不在平原,而在山地,是在巩县益家窝村的洛水岸边。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巩义文化人席彦昭还按照曹植写的东归路线,骑着自行车走了一遍,根据在古道上骑马的速度,考证曹植从洛阳出发后,一路向东,除去中午吃饭的时间,傍晚时分正好走到芝田。

  2 洛阳学者的结论

  但洛阳学者表示反对,理由如下:当时曹植从洛阳出发,向东而去。那时,洛阳向东有三条路,一是邙岭以北,二是邙山以南,三是偏东南的这条需要“越辕,经通谷,陵景山”的弯弯绕道路。

  试看这三条道路,哪一条最便捷呢?当然是邙山以南这条道,因为古代洛河河道虽有过南北移动,但基本上没有大的改道,曹植应沿着如今首阳山、偃师城关、山化、石家庄、巩义稍柴和益家窝这一线行走才对,奇怪的是曹植没有这么走,而是向南绕行,“越辕,经通谷,陵景山”,走了那条“弯弯绕道路”,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曹植文中所说的“辕”,并非靠近登封的“辕关”,而是“辕府”。“辕府”位居“辕关”之北,相对靠近洛水,但走这条线路,毕竟走的还是“弓背路”,等于舍近求远,难道曹植就这么笨?他不会抄近路吗?

  一些学者经过考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曹植曾与哥哥曹丕争夺世子之位,遭到曹丕的嫉恨。曹植告别京师东归时,本可以与曹彪结伴而行,但曹丕生怕这两人在路上合谋造反,所以特别指示他俩不能走同一条道路。关于这一点,可在曹植于黄初四年写的《赠白马王彪》中找到依据。

  《赠白马王彪》序曰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黄初四年五月,曹彪、曹彰、曹植弟兄三人,一同进京朝见曹丕。结果,任城王曹彰在京莫名死去,曹植、曹彪一同回归封地。他二人本可结伴同行,但遭到阻拦,只能“道路宜异宿止”。曹植悲愤难当,写下了这首长诗,赠给白马王曹彪。

  至此,我们看到了宫廷斗争是多么复杂!作为皇帝的曹丕,猜忌兄弟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我们也理解了他为啥要让曹植写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处境是多么悲惨!他的生存空间狭小,连走路都“被指定”,这就像明明有一辆宝马车,却不让你走高速公路,偏让你走山路,绕了一个大弯!

  那么,按照这条道路走下去,洛阳学者就有话可说了。你看,曹植出了京城,先向南走,背对伊阙,到了辕府之后,开始向北折返,然后沿着洛水东行。这一绕行不要紧,多走了几十里路,到夕阳西下时,他绝对走不到巩县的芝田!

  3 《洛神赋》写作地在偃师?

  这样一分析,曹植的《洛神赋》必须在偃师市顾县镇洛水边完成,理由有三:第一,明弘治《偃师县志》载:“辕府,在县东南仙君保。”这个位置在今天的府店镇西,正处于许昌、登封进入洛阳的“许洛古道”上,从这里向北,一路下坡,路就比较好走了,曹植车马速度得以加快,到傍晚是可以到达洛水的。

  第二,曹植东归大方向是向今日山东,从洛阳出发时,为不引起曹丕的怀疑,他勉强执行曹丕的命令,舍近求远,向东南绕行许多冤枉路之后,再也不愿翻越登封、偃师交界处的辕关了,为了赶时间,他必须向北折返,然后沿洛水向东。而向北走起码还有四十多里路,走到洛水已经天黑,不可能再向东走到遥远的芝田了。

  第三,巩义学者认定“通谷”在今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此话不准确,实际上“通谷”是在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南,玉皇顶西侧,长约二里,深五七丈,因其深,故而土红,当地俗称“红通谷”,往南通往缑城古道,往东南通往“辕关”的古道,故称“通谷”。

  第四,“陵景山”为“临景山”之意,景山在今顾县镇白云岭,弄清了这些,就知道辕府、通谷、景山是在南北一条直线上,曹植往北折返时,必然要“越辕,经通谷,陵景山”,这样的行程顺序,很符合曹植原文所写的路线。若按巩义学者说的“通谷”是寇店大谷、大谷口、水泉口的话,行路顺序就应为“经通谷,越辕,陵景山”了,就与原文不符了。

  由此,洛阳一些学者得出结论:当年曹植怀着愤懑,绕道南行后折返北边的洛水,站在曲家寨附近的山顶,眺望洛水,恍如梦境,似睹洛神,遂成《洛神赋》。

  4 打造我们的洛神文化

  自古以来,《洛神赋》就有属地之争,这主要是作者备受压制,行文隐曲,不敢直写,客观上制造了许多迷雾。各地学者,各有考证,也只是猜测而已,要确定曹植当年真踪,并非易事。但这些考证皆有重要价值,对接近真相,渐有路径——而作为一个洛阳人,即使为了曹植《洛神赋》中有这样一个“洛”字,也应该努力研究,大做文章,不敢懈怠。

  至于郑州已打造出《水月洛神》,说明人家已有成绩,我们应该奋起直追,打造我们的洛神文化才对。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