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7版:河洛评谭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考生“三放弃”呼唤 高考高教制度改革
关爱考生是否应“适可而止”
微论撷英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6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观潮
考生“三放弃”呼唤 高考高教制度改革
□本报新闻观察员 洛谭
  【新闻背景】 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近4年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高考中“三放弃”,即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现象日趋普遍。与之相对,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6月6日人民网)

  这则新闻并不让人吃惊。根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消息,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5万,比去年减少2%;全国平均录取率高达75%,比去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已经不能被用来形容现在的高考。与之相对的是,更多考生和家长开始用苛刻的眼光审视高校,开始考虑“上大学值不值”。各地大量民办三本院校遭遇招生难问题已很正常,甚至不少二本院校的招生计划也难以完成。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早已不统包分配,“一考定终身”不再被提及。但相比社会上的其他选拔制度,公平竞争法则在高考中依然被最有力地落实。正因为如此,高考出现“三放弃”现象,尤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

  “三放弃”现象,与高考制度中的户籍壁垒有关。举个例子,去年报考北京大学的河南、山东考生,每万人中录取不到一人,而北京每万名考生的录取人数高达32.6人。招生名额分配不公,使大批名校的“地方性”特点越来越突出。问题是,相较农村考生,城市考生本就拥有更多资源和更多选择,选择出国留学的考生不在少数。打破地域歧视,应从放开高考户籍限制及异地高考政策开始。

  “三放弃”现象,促高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再把学生当做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而要着力培养真正高素质的人才。举债建超大规模的校园,提出各种“数量倍增计划”——在国内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时代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当下,高校再这么想、这么做,显然已不合时宜。出国留学人数每年以近20%速度增长,大量优秀学生心仪香港、美国高校,能不能拦得住他们,怎么拦?不久前,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表示: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这话不好听,但有道理。高校要应对生源危机,注意力必须从扩大招生规模转到重视质量发展上来。

  “三放弃”现象,促高校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快。从宏观层面讲,近年来,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因素。引起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制度性的,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未能得到均衡发展,人才评价体系对技能型人才严重不公。可是,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读生感慨不如回高职甚至中职院校“回炉”;另一方面,大量高考考生认为进入职业院校后前途便一片灰暗。改变考生观念,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