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6月7日电(记者
常亦殊)
核心提示
他用声音塑造了《一个国王在纽约》中的卓别林、《舞台生涯》中的卡佛欧、《冰山上的来客》中的阿米尔、《刘三姐》中的阿牛;他的声音或苍老、或激昂、或脆弱,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与电影相伴多年,即便退休也心挂电影。他就是我国著名配音演员、电影艺术家陈汝斌。6月5日,陈汝斌因突发心梗猝然长逝,让那个感动了几代人的声音也离我们而去。
1 用声音演绎数百个人物
人们认识陈汝斌,都是从他极富磁性和变化的声音开始的。1951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是长影前身)艺术家们的努力下,我国译制片事业刚刚有了起色,急需招收一批专业电影配音演员。在北京的招生现场,陈汝斌凭借得天独厚的声线和艺术感染力顺利入选,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配音演员,从此开始了他与电影的“半生缘”。
曾参与招收陈汝斌的“中国译制片之父”袁乃晨回忆说:“大家一看到陈汝斌,眼睛就亮了,他不但人长得精神,普通话也说得好,举手投足还透着艺术气质。”这源于陈汝斌的家庭熏陶——他出生在北京一个商人家庭,从小跟着母亲四处看戏。因为爱好艺术,他后来投考了鲁迅艺术学院、北京表演艺术研究所。
进入“东影”后,陈汝斌在时任厂长袁牧之及袁乃晨的带领下,投入如火如荼的译制片事业中。在那个电影配音设备还不先进的年代,他经常工作至深夜,背诵台词,揣摩人物性格,甚至用不同声音和自己对话。
在他全身心的演绎下,我们听到了电影《复活》中检察官那透着虚伪的慷慨陈词,对《一个国王在纽约》中的卓别林印象深刻,为《舞台生涯》中卡弗欧的苍老而深感悲哀,为《战地浪漫曲》中萨沙的善良、脆弱而惋惜。此外,巴西电视剧《女奴》中莱昂休那轻薄、变态的声音曾让不少观众不寒而栗,而《冰山上的来客》中阿米尔那爱憎分明的声音更让人难忘……也许人们很难想象,这些声音都出自陈汝斌之口。他用声音塑造了数百个电影角色,在至少100部电影中为男主角或主要角色配音。他生前曾说,配音不是简单对口型,是二度创作,对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之间关系要琢磨透。
2 精湛演技不吝传授后辈
除了在电影配音上的造诣,陈汝斌在电影表演上也颇有成就。1957年,他凭借俊朗的外形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出演了故事片《寂静的山林》,随后陆续参演了《地下尖兵》、《兵临城下》、《大渡河》、《保密局的枪声》等几十部影片及电视剧,为广大观众奉献了许多经典角色。
陈汝斌生前还时常关怀、提携后辈,为我国电影事业挖掘、培养了不少优秀电影演员和配音演员。傅艺伟、刘之冰等实力派演员当初报考长影时,他是主考者之一。
著名译制片演员刘雪婷、金毅等也是陈汝斌领进门的。他经常告诫年轻配音演员,配音工作的基础是感情真实,不是以声带情,而要以情带声。
3 对电影永葆热诚
陈汝斌和他热爱的电影艺术难舍难分,他生前还担任过长影演员剧团团长、长影译制片分厂厂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尽职尽责,将全部热忱献给电影。
作为政协委员,陈汝斌经常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为中国电影建言献策。《保密局的枪声》编剧金德顺回忆说:“陈汝斌豁达、开朗、才华横溢,有号召力、影响力,不仅是优秀的电影艺术家,还是出色的社会文化活动家。”失去这位昔日的“战友”,他倍感惋惜。
长影知名编剧王霆钧得知这一消息十分悲痛,说:“陈老师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电影事业。他一生坎坷,却总是乐观、亲切、随和。他的去世是长影甚至中国电影界的一大损失!”
在网络上,也有不少网友留言悼念陈汝斌。网友“祥云绕谷”说:“陈汝斌走了,一代‘美声’成为绝响。”
虽然陈汝斌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那富有表现力的声音似乎依然萦绕耳畔,他那双含笑的眼睛似乎依然注视着中国电影,正如他生前所说:“我走过的道路并不算平坦,但我从未对选择电影感到后悔,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我一生做人、办事坚持‘热’、‘诚’二字。对我来说,电影不仅是艺术,也是事业。”
|
陈汝斌 |
▲人物简介
陈汝斌,1932出生,北京人。他1950年考入鲁迅艺术学院,年底考入北京表演艺术研究所,后直接选送到“东影”。40多年来,他为20多个国家的上百部影片的男主角和重要角色配音,如《夏伯阳》、《一个国王在纽约》、《复活》、《蝴蝶梦》、《舞台生涯》、《神秘的黄玫瑰》等,并多次获得最佳男配音演员奖和最佳译制导演奖,被称为“中国的卓别林”。此外,他还在《地下尖兵》、《兵临城下》、《寂静的山林》、《黄英姑》、《保密局的枪声》等十几部影片中饰演过角色。他曾任长影演员剧团团长、译制片分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