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窑遗址发掘现场。 |
|
□记者 李燕锋 见习记者 程芳菲/文 记者 张晓理/图
核心提示
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日前,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对一组大型唐代官窑遗址的发掘工作。该遗址宽约18米,长51.2米,包含18座大小、形制基本相似的烧窑,这些烧窑多数保存完好。
1 18座烧窑排列有序,看似一座现代化厂房
在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研究室主任吴业恒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定鼎北路陇海立交桥(定鼎大桥)北侧的这处唐代官窑遗址发掘现场。发掘工作基本结束,遗址上方也已搭起保护棚,两名工作人员轮流值守,保护遗址的安全。
进入保护棚后,我们便被遗址庞大的规模吸引了。整座遗址为土质结构,呈长方形,中间有条通道将遗址分成左右两部分,四边各有一条斜坡形通道,应该是当时向窑内运送物品的通道。
站在高处向下看,遗址左右两边各有9座烧窑,每座烧窑中间还有一个土台子。吴业恒说,从这些台子所在的位置看,这里应该是临时堆放燃料的地方。
沿东边的通道走下去,就是一座座排列有序的烧窑。这些烧窑大小基本相同——长2.2米,宽1.8米,高2.4米;形制也都保持一致,均由窑门、火塘、窑床、排烟孔、烟室和烟道组成。
吴业恒说,这些烧窑看起来虽然很简单,但从当时的年代来看,它们的设计非常科学。根据这些烧窑的布局,吴业恒还原了当时烧窑内的工作场景:
工人先把门打开,把要烧制的砖瓦放在窑床上,然后将燃料放在窑床前下陷的火塘内。燃料点燃后,工人把门关上离开。此时,窑室内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烟会顺着窑床后部的4个排烟孔进入烟室,再通过烟道排出。
2 遗址内出土的砖瓦形制较大,应为宫廷所用
遗址西入口的通道处摆放着一些形制较大的砖瓦残片,砖上雕有花纹,雕工比较细腻;瓦的形制比较大,拿起来沉甸甸的,看起来不像普通人家建房用的瓦。
这些砖瓦是为谁烧制的?吴业恒说,这座遗址内发现砖瓦残片还有不少,一般家庭建造房屋,不可能用这么大的瓦片,加上这座官窑位于原隋唐洛阳城宫外西北处,和宫城明堂相距约2公里,离当时的城墙约600米……综合这些因素,可以推断这些带花纹的砖和大型瓦片很可能是为了兴建大型建筑(比如宫殿)而烧制的,而这也是推断此遗址为官窑遗址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该遗址附近还发现了三座与此规模相当的烧窑遗址。
3 一座烧窑的窑壁上,“韩贞凤”三字清晰可见
除了这些大型砖、瓦残片外,遗址内的另外一个发现让考古人员十分好奇。这个发现位于遗址南侧5号烧窑的窑壁上——刻在窑壁上“韩贞凤”三字清晰可见。
这三个字是先人留下的,还是后人所为?吴业恒解释,从字体上看,这三个字有明显的唐代风格,笔画非常流畅;从字的保存状况看,刻画痕迹已和墙壁融为一体。由此可推断,这三个字应当是烧窑刚刚建成,还没有使用时就刻上去的。再者,经过多次高温烧制,窑室的窑壁早已变得像砖一样坚硬,后人在窑壁上刻字,笔画不可能那么流畅。
此外,在另外一座烧窑里,考古人员还发现其窑壁上刻有“绛州太平县口仵作”的字样。根据这几个字,考古人员推断,这可能是当时从绛州征来负责建窑或负责烧制砖瓦的工人留下的。
4 有人曾在烧窑里居住
遗址内有两座烧窑保存十分完好,残存的顶部很好地勾勒出这座窑的整体面貌。也许正是因为它们保存得比较好,其中一座还曾被人当成房屋居住。
这座曾有人居住的烧窑位于遗址的西出口处。我们看到,烧窑入口处用于堆放燃料的火塘已被基本填平,窑室左侧的窑壁上还被凿出一个洞,从外形上看就像一张床,像是用来休息的地方。
烧窑里咋会有人住?吴业恒说,从这座遗址的保存及使用情况来看,它使用的时间不算太长,废弃后就被二次利用了。有人出于自身生活的需要,就将窑室改造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住进烧窑的人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也享受到了烧窑科学排烟的好处。我们看到,窑室后壁被人为地挖出一个平台,用于生火做饭;左侧窑壁也被挖出一个深约80厘米的平台,可能是用来放置日用品的;窑室右侧用砖和瓦整齐地垒出两块正方形的地方,可能用于堆放物品。
“这样一来,在窑里就不会被油烟熏着了;冬天,睡在由窑床改造的床上,可能还挺暖和呢!"吴业恒猜测。
5 遗址有望原址展出
我市发现的唐代官窑不算少,但像这处保存这么完好的还真不多见。
我们了解到,遗址所在的地方是一座建材城的建筑用地。在这座遗址的附近,考古人员还发现并发掘了其他3座官窑遗址,但那3座保存得就比较差。如何对这座遗址进行有效保护,是目前文物部门正在思考的问题。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这组官窑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都比较大,而此处要建的又是一座建材城,两者有一定的关联,所以他们正在跟开发商沟通,希望可以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展出,作为建材城的一部分让前来购买建材的市民可以看到唐代的建筑材料是如何烧制出来的。
我们也希望文物部门的这一愿望能得以实现。届时,广大市民和游客也许能一睹唐代官窑的真实面貌。
相关链接
2005年8月,我市文物部门在新区一处建设工地考古发掘时,发现了18座唐代烧窑作坊。这18座烧窑中,最大的一座串窑长31米、宽21米,由10座烧窑组成,东西各5座,排列整齐、对称。窑炉直径2.5米至3米,炉膛高2.2米至2.3米,均利用地势凿土而建,是典型的串窑和对窑作坊。
2012年1月,在瀍河回族区新街与环城北路交叉口西北角一处宋代砖瓦窑址中,考古人员发现各种形制烧窑12座,均保存良好,个别烧窑窑顶尚存。最重要的是,考古人员在其中一座烧窑内发现了几块有“官”字铭文的砖瓦残片,据此推测该窑为北宋早期一处官营烧窑遗址。除此之外,现场还发现了一些刻着其他文字的砖瓦残片以及一些刻有莲花纹、米字纹的砖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