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沈斌 |
|
核心提示
日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系到洛阳万达商管公司的职员潘沈斌,希望将他的长篇小说《出麦田记》改编为广播小说。潘沈斌同意后,央广立刻开始了录制工作。
央广为何垂青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的作品?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着从乡村到城市风起云涌的大迁徙,梦想‘走出麦田’的青年正经历着各种煎熬和阵痛,关注他们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也许就是《出麦田记》的价值所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郎在对门唱山歌》的作者李春平,道出了其中原委。
1 洛阳“小文员”出书,贾平凹、墨白等鼎力推荐
前几天,在涧西区万达广场上班的索女士在著名购物网站“亚马逊”上购书时,无意间看到“推荐图书”一栏中,有一本名为《出麦田记》的长篇小说。
点击该书的简介,索女士惊讶地发现,该书的作者竟是她的同事——公司里默默无闻的年轻文员潘沈斌。更让她惊讶的是,这部小说竟然得到了诸多名家的鼎力推荐。
亚马逊网站的“推荐理由”是:一部足以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纯净之作,比《山楂树之恋》更感人的纯爱……浮华时下,《出麦田记》呼唤“等等灵魂”。
《废都》的作者、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评价此书:文学乱世是坏事,也是好事。如果是爱好,是为自己的灵魂而写,它就有价值。作者的见解和文笔颇好!
著名作家、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墨白先生说:“看了这部小说,很难想象这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中国的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为靶子,表现了他对社会、对人性的全方位的反思和批判。作者在语言运用上非常自觉,整部小说语言很有特点,几乎单靠语言就能够把人带到特定的情绪之中。”
…………
2 《出麦田记》是一部“超重”的作品
在“出书的人比看书的人多”的时代,《出麦田记》凭什么赢得这些名家的褒奖?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出麦田记》的作者潘沈斌。
潘沈斌介绍,《出麦田记》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麦田”即农村,“出麦田”即农村人想走出农村融入城市。小说中有3个男主人公:20世纪80年代的夏念祥,走出了麦田,实现了人生价值,但却迷失在麦田之外,找不到自我;20世纪90年代的许运动搁浅在麦田里,被世俗的“麦芒”刺穿,成为一个疯子;而21世纪初的许依桐,参加高考落榜,处于想出麦田而不能,想回麦田也不得的尴尬境地。3个年代,3种命运,均以悲剧告终。作者用黑色幽默的笔法、灵动的笔调,深入当代农村生活,对城乡差距、高考制度等进行了解剖,并对农民如何走出麦田,如何在麦田中生存,进行了感人至深的描述。
在图书编辑和书评人看来,对于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出麦田记》是一部“超重”的作品。所谓“超重”,一是指37万的字数,二是指题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郎在对门唱山歌》的作者李春平在为《出麦田记》所作的序言中说,《出麦田记》的题材非常宏大。今天的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从而引发了从乡村到城市风起云涌的大迁徙。这些想走出麦田的青年正经历着各种煎熬和阵痛,有多少作家真正关注过他们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也许,这就是《出麦田记》的价值所在,也是潘沈斌的价值所在。
3 “走出麦田”,一代代农村娃的悲喜辛酸
潘沈斌,26岁,是从豫东一个名叫潘庄的小村里走出来的青年,目前在洛阳万达商管公司上班。
在同事眼中,他是办公室里默默无闻的文员,终日与各种文件、材料为伍。在乡亲们眼中,他是潘家一个朴实的小伙子,会在大学暑假期间帮母亲晒麦子,帮小姨到村头集市上卖布。唯有在大学室友眼中,他才与后来的“出书”有些联系:“这家伙,课余没见过他干别的,就抱个本子趴在桌上写啊写……”
潘沈斌自幼父母离异,没有父亲可倚仗的他内心自卑而敏感。正是这种敏感,让潘沈斌捕捉到潘庄人在“走出麦田”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历史阵痛。
潘沈斌有位本家伯伯,热爱唱歌,也拥有一副好歌喉,若在城市,他可能会成为一名歌唱家,但在潘庄,他的天赋得不到认可,甚至被视作异类……
潘沈斌清晰地记得,他上小学时,村里一位在城里吃“商品粮”的叔叔回乡,那位叔叔穿着洁白的衬衣、骑着崭新的自行车,意气风发的样子引得全村人羡慕不已。但多年后,他因为多次遭受刺激,成了终日在村里游荡的疯子; 一个家境优越的城里姑娘,不顾城乡差距嫁入潘庄,最终却因为丈夫进城后一味追逐名利,成了在潘庄独自拉扯孩子的“弃妇”……
这些身边人的挣扎、困顿,都被潘沈斌记录在《出麦田记》中。他将这些“麦田人”的理想、命运、爱恨情仇编织在一部小说里,用一个个故事,展现了以“走出麦田”为理想的人们,在农村与城市、高考与成功、爱情与事业、真挚与虚荣的多重门中困顿挣扎的状况。
李春平说,潘沈斌不同于其他一些年轻作者,他会叙事,会讲故事。80后文学的一些代表人物,他们就不会讲故事,是靠个人小情感取胜的。潘沈斌不一样。他用笔较老到,叙事也从容,剪裁尚干净。这也是李春平欣赏他的地方。
4 “文字争着往外涌,笔的速度跟不上脑子的速度”
“走出麦田”的梦想,是深埋在潘沈斌心底的一颗种子。他认为,若这颗种子有幸发芽,实属运气;如果无缘发芽,则是命运。
2006年9月,20岁的潘沈斌考入河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开学第一天,他从学校超市里买回来一个约两厘米厚的笔记本,当晚军训结束后,他在笔记本扉页上郑重写下了《出麦田记》的第一句话:封阳县虽为县,却无县的实力。
大学里的潘沈斌没有谈过恋爱,也不玩游戏,从大一至大三,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花在了这部小说上。“‘走出麦田’,是多少代农村娃的梦想与挣扎,是农村娃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最投入的时候,文字争着往外涌,笔的速度跟不上脑子的速度,只能潦草地记下只有我才看得懂的文字。”潘沈斌说。
大三的暑假,潘沈斌在老家一台旧电脑上,将30多万字的手稿打成电子版,随后又写了20多万字(出版时被删减为37万字),为故事收了尾。那个夏天,村里人不解地问潘沈斌的母亲:“你家娃子咋瘦了恁多?还胡子拉碴的!”
故事写完那天,潘沈斌光着膀子在电脑前敲了一下午,写完后,他觉得身体像被抽空了一样,蹲在门槛上,怔怔地看着雨后门前积的水洼。后来,身体虚脱的他被母亲搀扶着到村里的诊所输液。
毕业后的一天,潘沈斌在浏览“天涯文学”网站时,心血来潮将《出麦田记》的前三章上传到网络上,之后便忘记了这件事。过了一段时间,潘沈斌又浏览该网站时,看到自己作品的点击量为3万多次,这让他很意外。之后,他又陆续上传了几十章。
2011年4月,25岁生日那天,潘沈斌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一家出版公司的编辑,问他是否愿意将《出麦田记》出版。一瞬间,潘沈斌激动不已,他强按住内心的兴奋,故作平静地说:“我愿意。”
5 《出麦田记》将被录制为广播小说
历时一年,2012年4月,《出麦田记》由重庆出版社印刷出版。作为重点书目推出,出版商为《出麦田记》进行了精致的装帧,并做足了宣传。而在此之前,重庆出版社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官场小说上,将这样的纯文学作品作为重点书目推出,着实少见。
5月,江苏一家出版社联系到潘沈斌,向他约了第二部长篇小说。
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潘沈斌同意后,将《出麦田记》改编为广播小说,目前正在录制中……
“尽管在语言功力、阅历上,潘沈斌还有待提升,但开了这样一个好头,相信如书末诗歌《小爱人》中的诗句一样:白莲与晚霞一起绽放,那是迟早的事情!”从事多年文学评论的作家翟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