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持续高温!
6月9日最高气温达39℃(出现在宜阳),12日最高气温37℃,13日最高气温37℃……昨日,最高气温仍停留在37℃。面对烈日与酷热,城里人开着空调还觉得难熬,田里的情形又是怎样呢?
据调查,我市今年秋作物播种面积与去年大致相当。今年麦收后我市一直没有下雨,除了水浇地,旱地玉米生长困难,旱象正在扩展。18日,市气象台发布了今年首个干旱橙色预警信号(详见今日A14版报道),若短期内再不降雨,秋季丰收的期望将一点点变得暗淡——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是很迫切的问题。
据《洛阳市志》记载:从1961年到1990年,洛阳地区每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短时夏旱6次,持续夏旱10多次,夏秋连旱20多次,由此造成夏玉米减产五成一次,减产三成2次,减产二成5次——每年的旱情都给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自古以来,风调雨顺就是以田为生的农民最大的愿望。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田地,渐渐淡忘了天、人与粮的关系。在不少人看来,一扭开水龙头,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并不需要珍惜。近期高温肆虐,旱情加剧,不少市民嚷嚷着天热难熬,却很少想到自己是否应该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旱。
抗旱不仅是农民的事,也是每一名市民的事。作为城里人,在用水问题上,应尽一家一户之力,能节约一点儿就节约一点儿:当你打算倒掉清清的洗菜水时,想一想已经干裂的庄稼地;当你准备扔掉喝了一半的矿泉水时,想一想挥汗如雨修渠铺管的庄稼人……“省出一盆水,救活一棵苗”——节水是光荣之举,是负责之举,更是必须之举。
诚然,如今已是信息社会,天气预报有时会带给我们“希望”:前两天晚上看央视天气预报,好!洛阳已经被圈进蓝色雨区了,可能会有雨!可到了第二天,唉,洛阳没下雨!天气情况瞬息万变,只依赖老天是不靠谱的。
诚然,如今已经能够实现人工增雨,但前提条件是有积雨云——说到底,人工增雨也是靠天,不是靠人。早抗旱早受益,晚抗旱晚受益,不抗旱不受益!
不等不靠,未雨绸缪,抗旱保秋是我们的任务;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主动自觉是大家的责任——行动吧,从点滴开始,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