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端午,总离不开一个“香”字。
我的老家在北方平原,那里不种稻米,因此,我们那里的风俗是端午不吃粽子,主要吃鸡蛋、油条。
端午的早上,父母老早就起床,开始准备一家人的丰盛早餐,一贯赖床的我也按捺不住兴奋,早早地起了床。
母亲把洗净的鸡蛋和新收获的大蒜放在一起煮,有时还会放一些咸鸭蛋或者腌鹅蛋。鸡蛋和大蒜煮熟后,父母就开始炸油条,再炒一大盘鸡蛋当下酒菜。
厨房里飘来阵阵诱人的香味,我们边咽唾沫边洒扫和布置庭院,在门楣上插上艾蒿,将多余的艾蒿扎成小捆放在屋角,以驱赶蚊蝇等害虫。一切收拾停当后,全家人用加了艾叶的水洗脸,接着开饭。
院中有一棵大枣树,“簌簌衣巾落枣花”,浓郁甜蜜的花香,引来嗡嗡的蜜蜂。我们把饭桌摆放在枣树底下:煮鸡蛋和大蒜装了满满一大盆;油条堆得像座小山。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先喝一点儿雄黄酒,接着把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子的耳边和手腕、脚脖子上。据说雄黄有驱鬼镇邪、杀毒抗炎的作用,这样做可以防止毒虫侵扰。全家人一边吃喝一边说笑,唇齿留香,心里也洋溢着满足和幸福感。
端午的香味可以持续好几天。煮大蒜当天就吃完了,但油条和鸡蛋因为量足,还能吃上好几天。为了让端午的香味延续得更久,我往往舍不得吃掉自己那份鸡蛋,直到鸡蛋有点臭了,才把它们收藏进肚子里。
我们身上的端午香也能持续很久。从端午这天起,小孩子会戴上用五彩丝线和花花绿绿的碎布头做的香布袋,香布袋有菱形、心形、月牙形、动物造型等,其香味也因里面的配料不同而千差万别。
又是一年端午到,我记忆中的端午余香袅袅!
(洛阳师范学院 王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