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为纯文学杂志《大家》,右为其“野鸡版”。二者装帧极为相似,但内容相去甚远。(网络图片) |
|
老版纯文学杂志《收获》封面
(网络图片) | |
核心提示
曾在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型期引领风骚的《大家》杂志,近期身陷“风波”。社会上出现多个版本的《大家》,鱼目混珠、难辨真假。
▲▲ 真假5种版本并存
创刊于1993年的《大家》,是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曾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型期最具影响力的纯文学杂志之一,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被文学界称为一匹黑马。
但近期,各种版本的《大家》杂志在社会上出现。云南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王建南说,《大家》原是双月刊,2009年12月3日起,经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以大文化的概念进行扩刊,由双月刊扩增为半月刊;2011年12月9日又扩为旬刊。“我们是两个不同的采编方向,原刊保持原有风格,偏重于纯文学;扩刊则从大文化的角度来做,发一些文艺理论、评论之类的文章,又称理论版。”他说。
于是,《大家》变成了两份,原刊两个月出一期,理论版按旬出版。扩刊后不久,社会上出现了几种版本的《大家》,与理论版《大家》十分相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盗版《大家》主要有三种版本。第一种是伪造刊物,彻底盗用《大家》刊号,刊物封面、内文与理论版《大家》所出刊物不一致,但版权页内容与《大家》杂志的版权页、刊号完全一致。第二种是加大内容体量。今年5月,有关部门接到举报,经鉴定,被举报的《大家》的刊物共400页,把理论版《大家》所出刊物192页完全复制,然后在其后另加208页,刊登各种学术论文。第三种就是彻底盗用《大家》品牌。
5种版本的《大家》放在一起,乍一看难辨真假。若不是刘大伟介绍,记者也看不出哪一本是正刊,哪一本是扩刊;哪一本是出自云南人民出版社,哪一本是盗版。
▲▲ 文学不景气与论文寻租市场双重作用
1998年,《大家》杂志社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道路,从此也走向了低谷。创刊至今,这份杂志总体严重亏损。《大家》期刊中心主任王绍来说,近年来,文学市场不景气,纯文学期刊难以生存,运行成本和稿费支出远高于发行收益。《大家》纯文学版本目前发行量每期5000份左右,每本只有五六元的收入。
文学不景气是导致文学类期刊发生变化的主因之一,同时,社会上大量人群要求发表论文,很多人在寻找发表论文的渠道。云南楚雄师范学院讲师王建才说:“评职称都要求发表论文,还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逼着大家想办法。”
一边是急需发稿,一边是欢迎来稿,“理论版”《大家》应运而生,也让盗版《大家》蔓延。作为云南省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之一,王建南深有感触地说:“评职称时,我们首先就看候选人的硬件——即学历和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几篇文章。”
刘大伟说,《大家》杂志所扩增刊参照了一些刊物的做法,默许中介机构对部分文章收取版面费,本部门也提取了部分工作经费,2011年收取了44.6万元,今年前6个月收取了30万元,这些费用完全用于维持纯文学刊物的营运成本。
▲▲ 《大家》杂志已被责令停刊整顿
“《大家》杂志社擅自出版理论版,违背了办刊宗旨。我们已把对《大家》杂志处理情况上报新闻出版总署。”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新闻报刊管理处处长王建伟说,我们将依据出版行政管理法规,按照进一步调查取证情况作出行政处罚。
目前,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已责令《大家》杂志从6月26日起停刊整顿,直到内部整顿达到要求;要求责任主管主办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对《大家》杂志存在的问题作出整改,对该杂志社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作出相应处理。
刘大伟说:“对办刊过程中确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承担一切责任,积极进行整顿;同时,请求上级机关对侵权盗版《大家》杂志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尽量挽回侵权盗版对《大家》杂志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樊坚说,这个事件折射了目前职称评审过程中的弊端。学校或单位对于职称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不是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评判学术水平。否则,类似混乱现象仍会继续存在。
延伸阅读
“野鸡版”是迫不得已?
揭秘纯文学杂志生存之惑
□据 《华西都市报》
6月25日,有媒体报道,“90年代文学转型期最具影响力的纯文学杂志”、“唯一与《收获》一道两摘‘鲁迅奖’的国家核心中文期刊”的著名文学杂志《大家》,被调查发现,该杂志存在一个“野鸡版”:同一个刊号、刊名、类似装帧,且是同一个编辑部。据推算,该“野鸡版”每年为杂志社敛财不会少于2000万元。该新闻引发热议。那么,曾经风光一时的纯文学杂志,当下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
生存艰难
“不少纯文学刊物都变相这么做”
《大家》杂志社党委副书记王建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自从杂志社改制走上自负盈亏的道路后,日子并不好过。“截至2005年,《大家》杂志社为了维护这个品牌,已经亏损近2000万元”。他表示,无奈之下,出版《大家》理论版,成了“补足”成本的手段之一。《大家》的主办单位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刘大伟也表示,“扩刊、收费发文,成了全国很多刊物的普遍做法”。
《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基本相同的观点:“现在大家都关注《大家》收版面费发稿,其实别的不少刊物也变相这么做。这种做法,我觉得他们也是迫不得已。”
程永新说:“这些文学杂志曾经很辉煌,确实发挥过作用。但是当下,人们的兴趣变得多元,新生媒体很发达,纸质阅读式微,大家对文学的兴趣降低,纯文学已非常边缘化。供给量已超过读者需求,生存异常艰难不难理解。”
生存“标杆”
《收获》《人民文学》内容为王
虽然艰难,但并非没有亮点。今年5月,上海《收获》杂志对外透露,他们主动将作者的稿费提高到每千字400元~500元,成为文坛佳话。该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透露,《收获》销量目前每期能达到10万册,与《人民文学》成为纯文学杂志生存的“标杆”。
谈到成功之道,程永新说:“第一,一定要坚持原创作品,选稿时要选真正有水平的作品。每一期刊物出来,至少要有一篇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样才能让刊物形成持续的影响力。第二,艰苦摸索和经验积累。比如,我们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摸索开创了一个文化散文的栏目,当年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文化苦旅》都是从这个栏目走出去的。这个栏目的成功,也为杂志培养了一批固定读者,支撑住杂志的生存。文学虽然小众,但喜欢文学的人还是有的。总之,还是要靠作品说话。”
《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邱华栋说:“我们不会向商业性妥协,太商业化的事情我们不会做。我们不但要坚守文学高品位,而且还要做得更好,吸引更多高端读者喜欢纯文学。要知道,纯文学杂志并不一定都是低销量。中国人的阅读大体上还是一种中低层的阅读,这需要慢慢地提升。《纽约客》一期发行量达100万册。在咱们这里,做得好的像《人民文学》、《收获》,也就一期10万册左右。”
生存之道
走市场并非走旁门左道
有人指出纯文学刊物存在的弊病:千刊一面,装祯设计简陋,市场营销基本没有。成都职业女作家洁尘说:“这不是时尚类杂志,还是要看内容。我觉得,纯文学杂志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撑。国外的纯文学杂志,很多都是有文化类基金会给予经济支持的。”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长期关注期刊的生存状况,他表示:“纯文学杂志要生存,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人民文学》、《收获》之所以能办好,跟自身在内容上的努力分不开。如果实在无法生存,那就要反思一下: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纯文学杂志吗?”
张洪波认为,在当下办纯文学杂志,也要按照市场规律,“走市场并不一定要走旁门左道,不是让你违反规定,纯粹为了钱,去卖版面,而是靠内容发力,认真组稿,策划、编辑,贴近读者和市场”。
相关链接
我国纯文学期刊有多少
□据 《山东商报》
2007年,中国作家协会曾表示,全国共有各类期刊9000多家,其中纯文学期刊900多家,约占期刊总数的10%。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年度发展报告》调研显示:每一个省会城市,至少有一本全国级的纯文学刊物。此外,很多地级市还有很多省级的纯文学刊物。可以说,中国的纯文学刊物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