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的一天,82岁的苏秀贞坐在洛轴南山家属院家中那棵蜡梅树下,不时陷入对戎马生涯的回忆,她思维清晰,富有条理,向记者娓娓道来。
一对军人伴侣
1931年,苏秀贞出生在河南许昌一户中农人家。如果不是1949年,许昌军分区把征兵启事贴到县城的城门上,如果苏秀贞不是抱着 “军人光荣”的信念参军,她可能会像许多当地姑娘一样,早早地嫁人,是部队生活改变了她的命运。
参军几年后,苏秀贞所在部队被派往湖北荆州抢修荆江分洪大堤,在行军途中她结识了爱人靳贤堂。两人并肩作战,日久生情,结成了一对军人伴侣。
她回忆道,那时候,虽说两人已经成了家,却没有家庭观念,在忘我工作的时候就没想过家务事。多年后,每看到荆江分洪、东北修机场这些字眼儿,苏秀贞就想起她和丈夫一同走过的岁月。说起她的青春岁月是与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她难抑激动之情。
难忘海岛生活
1952年初夏,苏秀贞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八师接到了赶赴海南岛、保卫祖国南大门的任务。那时,从许昌到海南岛没有火车,很多地方还是羊肠小道,苏秀贞和战友们每天需步行一百多里地,就这样步行了半个多月才抵达海南。走一天下来,脚底全是大泡,大家休息的时候,作为文化教员的苏秀贞不能休息,还要带领大家唱军歌、学文化。
当时,也有人想打退堂鼓,苏秀贞却不轻易言弃,好像没有什么能把这刚强的女战士击倒。实在太累的时候,她就在首长的马车上坐一会儿,歇一歇继续赶路。
苏秀贞和战友们在海南岛驻扎了三个月,克服了气候湿热、岛上多蛇、听不懂当地话等困难,她教大家学汉语拼音,给大家突击扫盲。那时的她,每天就像一张拉满了的弓,她也由此爱上了紧张充实的部队生活。
转业到洛阳工作后,苏秀贞身上依然可见军人的作风:勤奋严谨、作息规律,时间观念和自制力都很强。离休后多年,曾在部队长期担任文化教员的她,会不时地在社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她真心希望革命传统能一代代传下去。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