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9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爱,是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上半年我市机动车上牌量同比增加近两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7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近日,我市画家李春兰的工笔画《走过 走过》入选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昨日,她接受采访时说——
爱,是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见习记者 王博东 记者 徐翔 文/图
  李春兰画作《走过 走过》
  核心提示

  近日,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组织方公布了本届展览的入选作品名单,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李春兰的工笔画作品《走过 走过》赫然在列。

  根据组织方提供的资料显示,此次入选的国画作品共计60余幅,而《走过 走过》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此类作品。

  ▲▲▲画作源于现实生活

  “意外,也很幸福。没想到能入选如此高规格的展览活动。”昨日,李春兰接受采访时说,她的作品源于生活。

  《走过 走过》是一幅工笔人物画,属国画类作品。画中两名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子,一人戴着耳机听音乐,另一人牵着小狗在打电话。两名女子身后,站着两名好似从古代穿越而来的仕女,她们头戴牡丹冠,仪态典雅。画作的背景由交织的铁网、盛放的花朵以及或虚或实的人物组成,给人以时空相交的美感。

  有人是这样评价《走过 走过》的:这是一幅关于时间对话的写意图,没有矫揉造作,平淡却细腻烂漫,寓意深远。

  然而,李春兰说《走过 走过》是一幅普通的生活画卷。“画卷中仕女和牡丹是常见的洛阳元素,年轻女子的原型是我的学生,图中网格的灵感则源于网球场的球网。”李春兰说。

  ▲▲▲立志成一名画家

  李春兰,1972年出生于郑州,受家人熏陶,她从小喜欢上了画画,并立志长大后成一名画家。

  1995年,李春兰来到天津美术学院,师从著名国画家何家英长达三年。在这里,她系统地学习国画基础知识,为今后她的美术创作夯实了基础。

  从天津美术学院结业后,李春兰又前往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始了另一段学习生活。

  “去北京是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有更多的机会参观画展和名作。”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期间,李春兰结识了她生命中的另一半。

  2002年,李春兰来到洛阳师范学院任教,负责教授工笔画。

  ▲▲▲把爱融入生活和画作

  来洛不久,李春兰幸福地成为一名母亲。自孩子出生那刻起,李春兰便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一晃10年过去了。

  “与其说她是我们的老师,还不如说是我们的朋友或长辈。”学生们说,李春兰是在用爱呵护他们,有时为了画作的某个细节,李春兰总是废寝忘食地帮学生推敲……时间久了,学生们成了她家中的常客。

  在李春兰看来,对学生和家庭的爱,是她创作过程中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这有助于她更加细致地感受身边的爱,进而将爱融入画作。

  ▲▲▲期待更高的超越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李春兰从教10年来,虽作品不多,但一出手就是精品。据了解,10年来,她的作品先后已14次在国内各项展览中获奖。

  “我作画很慢,一处构图有时候要想几个星期,一处颜色要反复着色10多遍,一幅作品画下来最少要半年。” 李春兰说。

  但在圈内人看来,“慢”代表李春兰的态度,也是她对艺术的执著,正是她的“慢”才造就了多幅成功的作品。

  李春兰说,她会一直努力画下去。“等到作品日渐成熟时,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开一个自己的画展。”她说。

  相关链接

  双年展是国际间流行的一种美术作品的展览模式。一般以隔年举办为特征,以容纳反映世界美术当前状况及动向的较活跃的作品为特色。1895年,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举办了首届国际美术双年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双年展成为国际通行的一种艺术展览模式,以其跨国界的广泛效应和两年一届的持续影响力,成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和展示世界各国文化实力与艺术特色的平台,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国际文化形象与地位的象征。

  2003年,我国参照国际艺术双年展的惯例,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双年展。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