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整整75年前,卢沟桥的狮子见证了日军的炮火和国人的血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75年后,那屈辱的一幕幕早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不能忘却!
抗战期间,最让古都民众热血沸腾,同时也令洛阳人民倍感锥心之痛的,当数1944年的洛阳保卫战(日方史料称之为“洛阳战役”)。今年“七七事变”纪念日前夕,本报记者探访了4位参加过洛阳保卫战的老兵,和他们一起穿越时间和空间,回到当年惨烈的战场,追忆当年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悲壮往事。
徐廷文:全连就我一个撤出洛阳城
|
●人物档案
●姓名:徐廷文
●年龄:83岁
●籍贯: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
●现居住地: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北渡村 |
□见习记者 王妍/文 记者 张晓理 见习记者 张斌/图
“洛阳保卫战,打得真惨哪!打到最后,俺们全连160多号人几乎打光了,就我一个撤出洛阳城!”
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年逾八旬的徐廷文老人提起洛阳保卫战中阵亡的战友时仍唏嘘不已。采访中,他的左手不断抚摸着左小腿外侧——那里赫然留着一条伤疤,约10厘米长。
血染上清宫
洛阳保卫战时,徐廷文是国民党15军65师194团1营3连的通信兵,年仅15岁。
“我所在的部队先是奉命守龙门,后来又到邙山上清宫驻防。上清宫一战最为惨烈,我们镇守的阵地曾几得几失。”徐廷文说。
上清宫是洛阳北面的制高点,日军一旦攻下这里,就可以居高临下,直接炮轰洛阳城。1944年5月20日,日军派出20多辆战车及2000多名步兵,向194团发起猛烈进攻。
“俺们营2连连长韩昆,打仗可勇猛了。当时,他光着脊梁,扛着机枪,带领战士们冲向‘老日’(抗战时期豫西对日本鬼子的蔑称)战车。”徐廷文说。
在激烈的白刃战中,日军的大队长藤本被韩昆等人活捉,并被当场刺死。但韩昆随后也在肉搏战中牺牲。见状,2连副连长贾乐民大怒,将8枚手榴弹捆在一起,冒着炮火、枪弹冲入敌群。只听轰的一声,他与数十名日军同归于尽。
日军久攻不下,遂出动大批坦克部队。伤亡惨重的65师奉命退守洛阳城。上清宫争夺战,194团损失大半,连队多的剩下十来人,少的只有三五人。
惨烈“亲嘴战”
在洛阳城(今老城区)里,徐廷文与战友奉命驻守城墙西北角一个阵地。守了3天,战壕里就剩下徐廷文和一名姓张的排长。
谁知次日清晨,敌人便向战壕逼近。在张排长不幸牺牲的情况下,徐廷文赶忙沿着战壕向师部报信。可当跑回位于十字街附近的15军65师师部后,他才发现自己所在的1营只剩下他和另外4个人。
当天下午,65师师部决定突围。可在跑回师部时,徐廷文的左腿不幸挂彩。战友问他能不能跑,他扶着门站起来,左脚在地上用力跺了3下,咬着牙关说:“能跑!”
在城东南,一场地地道道的巷战很快展开,这被徐廷文称为“亲嘴战”,短兵相接,惨烈异常。徐廷文回忆说:“激战中,一个战友用刺刀从背后捅了敌人一刀,我能清楚地听到刺刀扎进日军肚皮时的扑哧声……”
临近南城门时,敌人的坦克开了过来,徐廷文和两名战友只好藏到路边的一幢民房里。敌军坦克曾将附近的两幢小楼轰塌,但他们几个人却幸运地躲过一劫。趁着天黑,徐廷文与战友接连翻过3道断墙,这才撤出城去。
出了城,徐廷文发现,自己所在的3连,除了自己,其他人全部阵亡或被俘。
李振华:恨自己没能拯救无辜同胞
|
●人物档案
●姓名:李振华
●年龄:96岁
●籍贯:西工区洛北乡西小屯村
●现居住地:西工区王城大道王城花园小区二期 |
□见习记者 王妍/文 记者 张晓理 见习记者 张斌/图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谈起洛阳保卫战,96岁的李振华老人竟突然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来。紧攥的拳头,将老人心中的仇恨表露无遗。
中弹后,他“因祸得福”
1937年,李振华响应“全民对敌抗战”的号召参军,后进入国民党军14军85师254团9连任连长。
14军85师原本驻守黄河,洛阳保卫战爆发后,他们奉命增援龙门防线。李振华所在的9连是“尖兵连”,他们的任务就是夺回龙门防线的重要阵地杨沟寨。
接到任务后的次日凌晨,李振华将连队分成两部分,向杨沟寨左右包抄。敌人负隅顽抗,火力凶猛。李振华正匍匐前进,一个炮弹落在正前方,飞起的弹片让他血流满面。但他只是朝头上捋了一把,觉得没大事儿,又冲了出去。
此时,敌人机枪扫射,他因左胸中弹,仰面倒在一个石头坑里。
“也是我命大!倒下那一刹那,正好又有一发子弹射过来,从我头顶嗖的一下穿了过去。我摘下帽子一看,帽子上被打穿一个洞。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没倒下,恐怕正打在脑袋上。”李振华笑道。
李振华伤势太重,被战友抬下火线。事后他了解到,杨沟寨几经争夺,终因敌人火力太猛,没打下来。
一份感激和满腔仇恨
负伤后,李振华被送往宜阳一所中学安置。
当时,洛阳保卫战激战正酣,连司机、号手都拿枪上战场了。洛阳市民和周边农民,抄起担架甚至门板,上战场运送伤兵。
“抬我的俩人都是龙门村人。”李振华说,“我们素不相识,人家完全可以扔下我自己逃命,但他们硬是把我抬到了学校。”
因教室里和屋檐下已躺满了人,李振华只能睡在校园里。半夜,被冻醒了的李振华看见不远处有个伤兵身上盖着棉被,便挪过去“趁趁被子”。第二天醒来,他发现同被窝的伤兵身上已是冷冰冰的了……
很快,为躲避敌军袭击,剩余的伤兵开始往卢氏县转移。而在卢氏,日军扫荡后的惨景让人不忍目睹。
“看着满地大人、孩子的尸首,我们又恨又怒。恨只恨自己来得太晚,没能拯救这些无辜的同胞。”李振华义愤填膺。
怀着刻骨仇恨,伤愈后的李振华又参加了远征军,赴缅甸抗击日军。至今,老人的下颚内仍有一块指甲大小的弹片,无法取出。
延伸阅读
抗日浴血地英勇事迹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活动
■编者按
抗日战争中,洛阳共有5万多军民为夺取最后的胜利而献出生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洛大地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和御敌事迹。本报对部分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洛八办:道不尽的红色记忆
1938年11月,八路军在洛阳南关一座清代建筑内建立了通讯处,后改为办事处,负责人为刘向三。这是我党我军在国统区设立的一个公开合法的办事机构,也是全国坚持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办事处之一。
经过刘向三、刘子久、袁晓轩3位处长的努力,洛八办逐步成为延安、晋东南根据地与豫皖苏边区之间物资、人员来往的中转站和落脚点。同时,洛八办还开设“党员干部游击训练班”,并在一战区内联络、掩护和帮助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搜集情报。
1942年,国共两党关系恶化,洛八办被迫撤销。1985年4月,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正式建馆。
红色赵保:青山埋忠骨
20世纪20年代后期,接受先进思想的中共党员张剑石开始在老家赵保传播马列主义思想,赵保的革命火种由此点燃。1930年的一个冬夜,张剑石联合数位赵保共产党人,雪地宣誓,组成了赵保第一个党支部。
1944年,宜阳沦陷,民不聊生。张剑石奉命开辟以东赵保为中心的伊洛抗日根据地,王震、王首道等将领亲临赵保指挥布置抗日斗争。1945年年初的东赵保保卫战,是对日本侵略者的一次沉重打击。
1962年,宜阳县赵保烈士陵园成立,埋葬着为抗击日寇和祖国解放而英勇捐躯的101具忠骨。1978年,乡政府在陵园内建立纪念碑。
“杨窑会议”:开辟豫西首个抗日根据地
1944年11月初,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皮定均、徐子荣的带领下,从箕山白栗坪突围后来到偃师市府店镇杨窑村(属原佛光乡),在这里会合各路武装工作队,召开了一次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决策会议。各路武装工作队汇报了各自开展抗战宣传的情况,一致认为偃师已经建立了抗战民主政府和抗战武装队伍,已具备了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中心的条件。
2009年9月,“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被定为偃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又成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 (下转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