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羽毛球女双选手被禁赛的背后,是一场商业较量。
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不尽力比赛的情况以前就有,他们的总教练曾因此很自豪,以“外国人想让球也让不了”反击指责,尽显“霸主”姿态。可这一次怎么就行不通了呢?
与伦敦奥组委的商业利益冲突了。
现代奥运会原本是在非职业化、非政治化、非商业化的旗帜下诞生的,在奥运会赛场上,除了五环标志,你看不到广告牌;在运动员的运动服上,除了能看到运动员的名字、所代表的国家及服装生产商,你也看不见其他商业标志。
但并不能因此就可以说,奥运会没有受到商业的侵蚀。有媒体注意到,本届伦敦奥运会上有个品牌的饮料商已经成功突破防线,将其产品摆在了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获奖运动员面前。
商人在想方设法打进奥运会,“包养”运动员就是其中一招。有媒体曾报道过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易思玲在接受一家地方电视台采访时,接过对方递来的麦克风仔细打量了一下上面的标志后,又慌忙将麦克风还回去,说“对不起,这个……我不可以拿。”易思玲高度警惕性的背后也许就有一份排他性合同的存在。
一些国家重金奖励奥运奖牌获得者,也使奥运会运动员带有了为金钱而比赛的商业性质,比如为了最后拿到奖牌,以争取输球为手段,选择更有利于自己赚钱的对手。但伦敦奥组委不能让这种现象蔓延,影响到自己赚钱。
奥运会有3大抓钱手段——赞助商、门票收入和电视转播权。
羽毛球女子双打小组赛最后一轮显然激怒了观众。奥组委已把运动员的表演卖给观众了,看不到精彩的表演,观众不满意,就要向奥组委抗议,奥组委若置之不理,可能会使观众减少,进而影响门票收入。
于是,奥组委拿出杀手锏,要求开出罚单,世界羽联只能照办。但他们肯定不能以“你影响我赚钱了”为理由,只能用奥运精神说事。
尽管被处罚者忍气吞声,但粉丝们不服,于是网络上叫骂声一片。也许,网民们最想说的是:比起奥运精神,钱真的就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