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刘渭芳经手的调解协议就有24份。 |
|
□记者 王振华 文/图
刘渭芳今年60岁,是伊川县平等乡马回营村的党支部副书记。20多年来,他怀着“让乡亲们和和美美过日子”的朴素愿望,凭着能说会道和一副热心肠,化不少干戈为玉帛,村民们也都很服气他。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乡亲们和和美美过日子。”
调解是一剂良药
昨日12时许,刘渭芳回到家中正赶上吃午饭。这看似正常的事,在他的老伴看来有点不正常——刘渭芳经常外出调解矛盾,常是找了东家找西家,很少能按时回家吃午饭。刚想夸他几句,谁知坐在饭桌前的刘渭芳却“嘿嘿”笑了。
“神经病老头子,又调解成谁家的事了?”几十年相濡以沫的老伴对他非常了解,虽已猜到他笑的原因,依然不动声色地问道。
刘渭芳说:“雷家和范家。这是我几十年来碰到的最难调解的两家,也是调解时间最长的一次,这下终于说成了。”
原来,去年10月,范某与雷某在伊川县城发生口角,在厮打过程中,雷某被捅死,范某受重伤。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宣判后,双方家人均提起上诉,事情在当地闹得沸沸扬扬。今年6月,刘渭芳主动要求针对此案的民事赔偿部分进行调解。他详细了解案情后,在雷、范两家各跑了几十回后,终于使双方达成赔偿协议,目前正在等待法院再次开庭审理。
“调解成功了,看到两家的疙瘩解开了,我心里一块石头也落了地。调解对维护社会稳定而言,是一剂良药。”刘渭芳说。
调解是一种爱好
“我就是爱管闲事,对调解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可以说这是我的爱好。”刘渭芳说,他从小生长在马回营村,对农村的风土人情知根知底,1987年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他任理事长,每次都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村里人都知道刘渭芳能说会道,有了小矛盾便开始找他调解。刘渭芳“见不得乡亲因小事生怨”,只要有人找到他,他就毫不推辞。
2005年,一马姓村民家鞭炮厂发生事故,一装药工当场死亡,双方找刘渭芳调解。当时他做了疝气手术刚拆线,白天劝了一天没说住,晚上又把两家叫到一块儿调解。当时,他的伤口疼得厉害,脸上豆大的汗珠直流,但他仍忍着疼继续说和。直到晚上11点半,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后他才去医院。
刘渭芳处理事情非常公平、公正,从没有因为亲戚朋友的关系而袒护一方。渐渐地,他在村里树立了威信。村里的宅基地、赡养、打架斗殴等问题,只要找到他,他一定会耐心调解,直到当事双方矛盾解开。就这样,他一干就是20多年。
调解是一门艺术
目前,刘渭芳已成功调解民间纠纷1000多起,调成率98%以上,当事人履行率达100%。他也获得不少荣誉——“2008年度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优秀人民调解员”、“2011年度全市十佳人民调解员”,不久前,他又获得省司法厅颁发的“全省人民调解能手”称号。
“在调解过程中,不但要有热心、耐心、公心,最重要的是讲究说话的艺术。”刘渭芳说,“在调解纠纷时,一定要有亲和力,把当事人当亲人,主动拉近和当事人之间的距离,让当事人说出所想所求,找到矛盾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对争气的,不在气头上解纠纷,讲求疏气散气;对争理的,分清对错,主持正义;对争利的,讲明利害,依法取舍。当事人气顺了、理明了、利清了,就会相互配合,自愿接受调解。”
其实,在调解的过程中刘渭芳经常会吃闭门羹或遭人白眼,不少人甚至直接问他:“给你多少钱让你来的?”刘渭芳就说,这么多年来他做调解工作完全是义务的,从来不收任何一方的一分钱,只要能把双方的疙瘩解开,就是他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