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宏涛和他的作品。 |
|
核心提示
“泥人赵”的名字叫赵宏涛,是宜阳县韩城镇人,他从小热爱艺术,对泥塑特别痴迷。最近,他正在制作“仰韶文化工艺沙盘”,这个沙盘的泥稿已经制作完成。在进窑烧制之前,我们到他的工作室先睹为快。
1 工艺沙盘带您“穿越”到仰韶时期
赵宏涛的工作室位于县城西约20公里的一个农场内,这个建于20世纪中期的农场非常简陋,但赵宏涛觉得这里“安静、利于创作”。
8月2日,记者跟着赵宏涛走进该农场的一间小屋里,“仰韶文化工艺沙盘”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个沙盘分为“仰韶时期先民的生活”和“酒的发展”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大概有3.5米长、1.4米宽,上面摆放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与器具,每个人物有巴掌大小,所有的物件都是按比例制成的。
赵宏涛还设计了特定的场景,在“仰韶时期先民的生活”这部分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当时人们制作陶器的场景:两个人在踩泥,两个人在拉坯,做好的部分陶器陈列在身旁的凳子上。不远处,一个女人正抱着一个陶罐往窑中送,准备烧制。附近有一条小河,河上有木头桥,过了桥就是一个交易市场。越过几间茅草屋,远处有人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耕种谷物,近处几个年轻人正在庆祝粮食喜获丰收,他们围着一堆篝火在跳舞,脸上写满了快乐。
在“酒的发展”这一部分里,几个大粮仓四周,每个人都在忙碌,他们先用石碾将收获的粮食碾碎,一部分放在蒸锅中蒸馏,一部分则留作酒曲。做出来的酒装满坛子,有的放在商店中待售,有的被人们拿去零卖,有的则被当地军队派来的马车大批量拉走。
“古时出征前、凯旋后,酒是必不可少的。”赵宏涛的一句话把我们从新石器时代拉回了现实。
2 为了创作,他吃饭、走路都模仿着古人的样子
赵宏涛说,今年3月有了创作的想法后,他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素材。为了能真实反映酿酒的过程,他还去酒厂实地参观过,真正动手制作是在5月中旬。如今,这个作品的泥稿已经制作完毕,进窑烧制后即为成品——这还需要1个月时间。
“这里条件比较艰苦,白天热的时候只有一台小电风扇,吹过来的都是热风。晚上,我就成了蚊子的‘大餐’,蚊香都不能阻挡蚊子的疯狂。不过,吃过晚饭后,我往这里一坐就忘了时间,经常抬头看见窗外的亮光时,才意识到自己几乎又熬了一个通宵。”赵宏涛说。
创作过程是艰苦的,但其中的乐趣也很大。为了将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刻画得更传神,赵宏涛经常让助手在他面前扮成远古时期的人,有时让他睁大眼睛,有时让他张大嘴巴,还常让他甩开膀子跳舞等。如果不满意助手的动作,他就自己“上阵”,模仿想象中的古人的样子。两个人经常演着演着,就被对方的憨样儿给逗乐了。
他有时候吃饭、走路也模仿古人的样子,农场里的人见了他都觉得“这人怪怪的”。
赵宏涛在创作中脱离了现代社会,完全让心灵沉淀到了仰韶时期。几个月来,他几乎没有跨出过农场的大门,有一次,他要去县城办事,走在路上看见街边的景物都很新鲜,“感觉自己像是从古代穿越回来的”。
3 家乡的黄河泥承载着他的梦想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赵宏涛为了更好地表现仰韶文化时期的特点,他的沙盘全部采用黄河泥来制作。
沙盘里共安排了80多个造型各异的人,桌凳、车马、粮仓、酒窖、房屋等200多件道具,这些人和道具共同组成了烧陶、酿酒、交易、耕种等10多个场景。
等这个作品的泥稿晾干以后,赵宏涛要将其放进窑内烧制。他采用的是传统烧制工艺,用木柴和煤将窑内温度控制在900℃~1000℃,当窑内温度发生变化时,作品表面就可能会发生不确定的自然变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窑变”。 “烧制后,作品将更结实,能长久地保存,我也期待‘窑变’能带给我意外的惊喜。”赵宏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