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计划(左一)和王炳(右一)在牛场劳作。 |
|
□记者 杨凤轩 实习生 王凯旋 通讯员 刘功银 刘小江 温冬梅 文/图
核心提示
“那个教咱们养牛的好人杨计划要参加县委宣传部与县文明办联合举办的“新安好人”评选,咱得多支持他。”这几天,新安县南李村镇的人们见到亲戚朋友,就会自发地为一名参选今年“新安好人”的年轻人拉票。村民说的这个杨计划今年32岁,大家如此支持他,不仅是因为他老实憨厚、勤奋上进,还因为他心中装着那份“要富大家一起富”的“牛”计划。
1 家贫志坚,他辍学挑起家庭重担
杨计划今年32岁,家中兄弟姊妹7人他最小,由于孩子多,家里生活一直很拮据。
1990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始移民,11岁的杨计划跟随父母从新安县西沃乡晁庄村落户新安县南李村镇晁庄村,有了新房和分配的田地,一家人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
那时,杨计划的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但仅能顾住各自小家庭的温饱。看到年近古稀的父母为自己学费的事而紧皱眉头,成绩优异的杨计划决定放弃学业,挑起这个家。
“我要有男人的担当,也相信自己的能力,咱农村人别的没有,有的是力气,最多损失点气力,睡一觉第二天就回来了。”面对父母的反对,杨计划坚定地劝说父母。
随后,杨计划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走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杨计划的第一桩生意是卖煤球,他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开车去孟津拉煤球,排队、装车、拉煤球到山区乡镇贩卖,回到家常常已是第二天凌晨。
有一天夜里11点多,杨计划的车在返家途中突然在一处荒郊野地爆了胎,他只好把车锁在路边,将轮胎卸下来扛着去找修理铺。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冬夜里,这个倔强的年轻人硬是扛着80多斤的轮胎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一家修理铺……
卖煤球是冬天的生意,春天,杨计划又到市区的蔬菜批发市场批发反季节蔬菜到农村贩卖。即便如此辛苦,一个月他还挣不到1000元钱。
到了夏天,农村的露地蔬菜上了市,杨计划的两个生意都停了,看着上了年纪的父母,闲着不是办法,怎么办?思维敏捷的他很快就找到了新门路——运牛。
2 遇到知音,他开始谋划养牛大计
那时,有朋友劝阻杨计划,说运牛与拉煤贩菜不同,牛毕竟是活生生又有脾气的“庞然大物”。“反正也是跑运输,牛不过个头大了点儿。”杨计划笑着回答朋友,同时也是为自己打气。
为了运牛,他用几年的积蓄换了辆大车,还专门学了训牛的简单手势,后来还和育肥厂的养牛工人打成了一片,很快就把肉牛育肥的流程搞得一清二楚。
了解了肉牛育肥的流程,杨计划开始期待着有一天能找来资金,自己办一个肉牛育肥厂。但苦于资金短缺,杨计划的养牛大计一直没有落实,但他并没有放弃。
2009年11月,杨计划3岁的侄女儿杨丹丹身体大面积烧伤后,得到了晁庄村大学生村官王炳的帮助,杨家对这个大学生村官感激不尽,杨计划也由此结交了王炳这个朋友。
当年春节,王炳在杨计划家中吃饭,两人无意间聊起了创业的事。“咱们合作建一个养牛场吧?”杨计划话音刚落,王炳立刻放下筷子,满心的欢喜和激动溢于言表。
原来,在家乡搞养殖项目也是王炳的想法,两个年轻人一拍即合,就在饭桌上谋划起了他们“牛气冲天”的致富计划。
建养牛场需要的是资金,王炳刚大学毕业手里没有积蓄,杨计划也仅有一两万元,这对建一座大型养牛场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激动之余,二人又陷入了沉思。
3 资金困难,他们靠努力和信誉走出困境
“兄弟,不是每个人在创业之初都有良好的基础,趁咱俩现在还年轻,这事儿再苦咱也得坚持下去!”杨计划用这番话给自己打了气儿,也鼓舞了王炳。
之后,他俩开始四处筹措资金,亲戚、朋友、同学……都是他们求助的对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11月,在一个下着毛毛雨的日子里,伴着喜庆的鞭炮声,杨计划的养牛场破土动工了,搬砖、拉土、拌水泥……他和王炳扑下身子当起了小工。
4个月后,一个可容纳100头牛的标准牛舍、一个1000立方米的贮青池、饲料仓库及两间办公室终于建成了。紧接着,两人开始筹集购买种牛的资金。可四五个月折腾下来,两人一分钱也没筹到。
看着新盖好的牛场里空空如也,杨计划着急之余找到了以前贩牛时认识的朋友。凭着良好的信誉,杨计划从他们的牛场里赊来一部分种牛。同时,王炳也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在县人事劳动局的支持和帮助下,顺利拿到了首批10万元的小额贷款。
当牛场里迎来第一批架子牛(牛的一个品种,生长快、肉质好)时,杨计划激动地直想落泪,他和王炳发誓要照顾好这批金贵的“客人”。
以后的日子里,杨计划吃住都在牛场。早上6点,他就起来给牛添料、加水,趁着牛群吃草料的工夫,他把圈内的牛粪清理干净;为让牛保持心情愉悦,王炳和杨计划甚至还在牛棚中放起了《月光曲》……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牛场里的第一批牛长得膘肥体壮,还卖了个好价钱。两人从此走上了致富路。
4 传授养牛诀窍,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一个人牛不算牛,大家牛才是真的牛!凭着这样的信念,在靠养牛走上致富路后,杨计划并没有将自己的致富秘诀“珍藏”,而是将之广为传授,想让乡亲们都能“牛”起来!
“计划养牛技术好,对人也好,帮了老汉我不少忙呢。”说起杨计划,晁庄村村民李小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今年60多岁,孩子们都已经成家,一次他和老伴闲来无事到杨计划的牛场参观,便被牛场的情景吸引了。
“老李,你现在身体这么好,不如自己也弄几头牛养着,也挣点钱。”杨计划这样对李小喜说。看着杨计划真诚的态度,老李便动了心。
后来,李小喜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一间当牛棚,在杨计划的帮助下买了两头种牛。看着两头牛皮毛光滑长得结实,老李的心里乐开了花。他逢人便说:“多亏了杨计划,给我找了点事干,我每天喂喂牛,这日子过得好着呢。”
如今,在晁庄村已经有十几户村民搞起了肉牛养殖,杨计划免费给他们提供技术和销路信息,好让每一户的成品牛都能卖个好价钱。在他的带动下,如今南李村镇共有3个百头规模肉牛养殖厂。
说起未来,杨计划的想法还真不少:准备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将肉牛数量增至300头,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南李村镇全镇秸秆90%的回收率,而且还可以带动晁庄村的剩余劳动力共同致富;随着肉牛养殖规模的扩大,他还想种植双孢菇、养殖太平2号蚯蚓,真正实现牛粪与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