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松海展示他整理的远征回忆录。 |
|
■编者按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罪魁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人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
时光悠悠,转眼六十七载已过。还有多少关于这场伟大战争的故事和细节不为我们所了解?
当年20岁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所幸,他们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自己的亲身经历。本报今起开设《听他们讲那抗战的事情》栏目,邀请在洛的老英雄们讲述当年那惊心动魄的战斗。
核心提示
67年前的“8·15”,22岁的李松海在昆明与远征军战友们朝天空连放数枪,庆贺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今年的“8·15”,89岁的他坐在洛阳家中的书桌前,静静回忆并记录着当年和战友们在云南、缅甸的点点滴滴……
首战告捷
运送先遣营阻截日军
1938年1月,刚刚15岁的李松海,在洛阳报名参加了国民党陆军装甲兵团的“学兵队”,随后在湖南湘潭参加培训,学习开汽车。
1941年,李松海随国民革命军第5军辎重汽车团进驻昆明。1942年2月,第5军200师进入缅甸,李松海和战友们担负起运送200师先遣营到最前线的任务。
当时,仰光已被日军占领,驻缅英军从仰光一路向北撤退,200师先遣营负责在仰光以北160公里的皮尤河地区接应英军。
皮尤河上有座大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唯一通道。李松海正是在这里,遭遇了入缅后与日军的首场战斗。
在日军抵达皮尤河之前,先遣营已经勘察好了地形,并在皮尤河大桥上布置了数吨炸药。气焰嚣张的日军只顾追击英军,竟在未派人打探的情况下直接上了大桥。
见桥上日军逐渐增多,先遣营营长果断按下了按钮,只听“砰砰”数声巨响,日军或当场身亡,或连人带车坠入河中。
“这时候,河岸上埋伏好的部队现身了,机枪、迫击炮全都响了起来,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李松海说。
坚守同古
战斗惨烈,重创日军
皮尤河之战后,第5军200师驻守皮尤河北岸的同古城,李松海则留在同古城后方大佛寺军部,担负起守卫军部的任务。
没过多长时间,他听说日军打到同古城了。当时,军部下令200师死守同古城,直至援军到来。200师师长戴安澜便把全师连级以上干部召集起来,表示要拼死坚守同古。
据史料记载,1942年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到当月29日撤退前,200师内缺粮弹,外无援兵,虽伤亡较重,但歼敌5000余人,重创日军第55师团。
拒做难民
翻越野人山回国
1942年5月上旬,面对日军的三面包围,中国军队唯一的退路便是退入英属殖民地印度。但英军竟要求中国军队必须收缴枪械,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这激怒了时任战区副总司令的杜聿明:“我们有自己的国家,不必去当难民。我们从中国来,还要回中国去。”
于是,第5军将士烧毁坦克、汽车等物资装备,穿越中缅边境野人山地区的原始森林回国。
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李松海和战友们砍断树木、藤条,开出一条小路,一天仅行进3公里。雨林中毒蛇、蚂蝗及沼泽中的鳄鱼异常活跃,尤其是大量滋生的蚂蝗,让人无比头疼。战士们不得不将厚帆布严严实实地裹在腿上,边走边不停跺脚。晚上睡觉时,大家点起火把,用大片芭蕉叶裹在身上才敢睡觉。
行军时,每名战士每天的口粮只有一小碗面粉和一壶水。为节省口粮,李松海只是中午和晚上各吃一个小饼充饥。几天后,战士们开始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有人甚至感染了疟疾。途中曾发高烧的李松海,全靠战友的一路拉拽才没掉队。
根据资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约10万人,其中因战斗牺牲约1万人,有约5万人死在了野人山的原始森林里。
回到昆明后,李松海又转战多地,直到抗战胜利。他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转业回到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