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孟郊:甘为“诗囚”的孟夫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8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孟郊:甘为“诗囚”的孟夫子
□记者 张广英 实习生 王励晴 文/图
孟郊墓的位置
    一首歌颂母爱的《游子吟》,让很多人记住了孟郊。其实,这只是诗人生命中少有的温情与亮色。他在中唐的乱世里踽(jǔ)踽独行,一生十分寒苦。宋代苏东坡评价孟郊和贾岛的诗为“郊寒岛瘦”,元代的元好问则称孟郊为“诗囚”。

    孟郊死后,相传葬在今孟津县送庄镇凤台村,墓已不存。

    为报春晖求功名

    孟郊字东野,出生于公元751年。关于他的籍贯,一说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先世曾居河南;一说为河南洛阳人,少年时隐居嵩山。不管哪种说法,孟郊与洛阳都有渊源。

    当时,经过“安史之乱”的大唐帝国光鲜不再,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战乱时期。孟郊一出生,这个世界就没给他好脸色。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父亲很快去世了。孟郊跟着母亲裴氏饱尝生活艰辛,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裴氏对孟郊关爱有加,不让他插手俗务,只督促他刻苦读书。裴氏常说:“儿啊,家里的事你不用管,你只要将来能金榜题名,谋得一官半职,我后半生就有指望了!”

    看着母亲被岁月摧残的脸,孟郊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求取功名,光耀门庭,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30多岁时,孟郊离开家乡,开始了漫长的游学求仕生涯。母亲为他准备行装,把无尽的牵挂和嘱托密密地缝进衣服的针脚里,盼望他能早日带回好消息。

    然而,对于性格孤僻、不善逢迎的孟郊来说,求取功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史料记载,他41岁那年第一次到长安应试,就以失败告终。他深受打击,满腹不平,觉得这是一种耻辱,写下了“死辱片时痛,生辱长年羞”的诗句。

    43岁那年,孟郊再次到长安应试,志在必得,却再次落第。这次,他发出了“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质问,怀疑老天专门给他使绊子。

    本来就因喜欢写“寒气逼人”的诗,而不招朝廷待见,加上这样的心态,接下来他还怎么应试?孟郊想了想,觉得自己应该去散散心,调整一下状态。于是,他从长安出发,南下湖北、四川,次年到了湖南,在汨罗江凭吊屈原后,再北上河南。两年后,45岁的他第三次赶考,也许是眼界开阔了,情绪变好了,竟然中了进士第。

    孟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欣喜若狂地写下了著名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对半生潦倒的孟郊来说,好运似乎就要来了。他踌躇满志,不像别人那样走门路、托关系,而是坐等朝廷放官,结果在等待中煎熬了四五年。直到公元801年,51岁的孟郊才被授以溧阳县尉(县治在江苏)一职。

    不管怎么样,他终于可以稳定下来,给母亲一个交待了。孟郊上任不久,就将年迈的母亲接来同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千古传唱的母爱颂歌——《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生寒苦催人泪

    在鱼米之香溧阳,孟郊担任县尉。这是级别最低的九品文官,负责催租征税、判狱缉盗之类的锁事,要整天和老百姓打交道。他是孤傲的诗人,哪里通这些衙门里的俗务?

    于是,每天一上班,孟郊便以体察民情的名义外出,到青山秀水间作诗采风。县令没办法,只好把他的工作交给别人做,工资当然也要被扣掉一半。孟郊的日子依然过得困窘,在任上好不容易混了三年,感慨“官阶泥水深,下脚道路斜”,干脆辞了职。看来,他真不是一个当官的料儿。

    辞官归家后,贫困如影随形,孟郊的日子更加难过。好在当年在长安应试时,他结识了比自己小17岁的韩愈。这个年轻人很会来事儿,仕途走得也顺,更难得的是,他不嫌弃孟郊这位又老又穷的朋友,将其引为知己,对其诗作和人品都非常推崇。

    公元806年,韩愈看孟郊的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向当时任河南尹的郑余庆推荐了他。德高望重的郑余庆看中孟郊的才华,当即授予他水陆转运判官一职。

    孟郊赴洛阳上任时,已贫困到了“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的地步。郑余庆将他安置在洛水北岸的洛阳立德坊,为他设了显赫的“水陆转运判官孟郊宅”门牌,对他的生活很照顾。应该说,这段时间,孟郊的身心得到了休憩和放松。不过,他固守清贫,本色不改,仍时刻关注民间疾苦。不久,由于母亲去世,他不得不回家尽孝,又离开了这个职位。

    母亲的死令孟郊十分悲痛,然而,不幸还远远没有结束:他的第一任妻子早已去世,留下的孩子十几岁时也死了;续娶的妻子郑氏又生了3个孩子,结果在他将近60岁的时候,天灾陡降,3个孩子在一场疫病中先后夭折。

    失子的悲痛几乎将孟郊击垮了。郑氏终日诵经,在佛门中寻求解脱,孟郊解脱的方式只有写诗歌。他一口气写了《杏殇》九首,以哀悼早夭的孩子。其中有“踏地恐土痛,损彼芳树根。此诚天不知,剪弃我子孙”等诗句,说自己不忍踏地,怕踩痛埋在下面的幼子,真是字字带血,催人泪下。

    在身后无子的忧伤中,孟郊真的老了。他体弱多病,老眼昏花,晚景万分悲凉。《秋怀十五首》就是他这段时间生活的写照:“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字字句句都含悲。至于“老人朝夕异,生死每日中”、“幽苦日日甚,老力步步微。常恐暂下床,至门不复归”等诗句,更是告诉人们他的时间不多了,生命随时都有结束的可能。

    高天厚地一“诗囚”

    公元814年,郑余庆任山南西道节度使,他惦记着落魄的孟郊生活无着,便奏请孟郊为节度参谋。64岁的孟郊豪情顿生,不顾老迈,写下“国老出为将,红旗入青山”的诗句,前去赴任,却在途中暴病而死。

    据史料记载,孟郊死时“家徒壁立,得亲友助,始得归葬洛阳”。韩愈等人凑钱100贯,将其“葬之洛阳东其先人墓左”,郑余庆派人送钱300贯,“为遗孀永久之赖”。在这些朋友的资助下,诗人孟郊终于可以放下一生的苦难,长眠北邙了。

    孟郊这一辈子,除了作诗,别的事基本做不好。那么,“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的他,究竟写过多少诗?友人张籍说他“集诗应万首”,而流传到今天的尚有400余首。

    孟郊多写古体诗,有魏晋之风,生前已颇有名气,时人有“孟诗韩笔”之称,他自己也说“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将自己与韩愈相提并论。而韩愈对孟郊是甘拜下风的,他自称“低头拜东野”,又说“我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虽是带有醉意的调侃,却也是真心话。

    孟郊之后,又出了一个贾岛,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著称,同样作起诗来不要命。韩愈对贾岛也很赏识,写了《赠贾岛》一诗: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贾岛与孟郊同为“苦吟”诗人,平生却未曾谋面。后来,他独上北邙凭吊这位前辈,写下了《哭孟郊》一诗:

    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

    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

    冢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

    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

    到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将孟郊和贾岛的诗放在一起评论,称为“郊寒岛瘦”。元代大诗人元好问则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我觉得,“诗囚”这个别号贴切至极。孟郊是甘愿把自己囚禁在诗的天地中的,无论昼夜寒暑,苦吟不辍,哪怕被人称为“寒酸孟夫子”,一生不得志,他也认了。

    孟郊死后,据说葬在孟津县送庄镇凤台村。前段时间,我们来到这里,向村中老人打听孟郊墓的位置。68岁的宋宏烈老先生不顾天气炎热,带我们来到村北,在路西一片田地里指点着说:“孟郊墓的位置就在这儿,浙江孟郊研究会的人也来找过,可惜现在地面上什么都没有了。”

    宋老先生所指的孟郊墓,距凤台村小学不远,想必这里的孩子背诵《游子吟》时会格外用心。只是,由于地面上没有任何标志,慕名前来寻访孟郊墓的人,难免会感到虚无。对此,宋老先生也不无遗憾地说:“哪怕只有一通碑,也会好多了。”

    只为诗而生的孟郊“死葬北邙山”已有1000余年,大概对身后荣辱看得更淡,只要他的诗一直活着,就足够了。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