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素珍老人为我们指点小冢的位置。 |
|
昭宗李晔(yè)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不算武则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唐朝最后一位皇帝。他想收拾哥哥僖宗留下的烂摊子,恢复祖宗基业,可积贫积弱的大唐已走向末路,他有心无力。
公元904年,38岁的李晔在洛阳被杀,葬于今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南的白云岭上,史称和陵,如今冢已被毁。
接下一个烂摊子
作为一个聪明上进的年轻人,李晔如果不当皇帝,也许会生活得舒心一些。可是,生于帝王之家的人,如果有一个当天子的机会,恐怕谁也不会拒绝吧?
李晔当皇帝的机会,就意外地从天而降了。
公元888年3月,27岁的唐僖宗李儇(音xuān)重病将死,可他的儿子年纪尚幼,无法继位。怎么办?群臣商议,打算立他的弟弟、吉王李保为嗣君。这时,手握军权的宦官杨复恭站了出来,力排众议,要立寿王李杰。
李杰何许人也?他是僖宗的同母弟弟,一直伴随僖宗左右,深受倚重。因此,杨复恭的提议也算靠谱。僖宗此时已不能说话,只微微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李杰被立为皇太弟,监军国事。当天,他被安置在少阳院,群臣见他“体貌明粹,饶有英气,亦皆私庆得人”,都觉得他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第二天,僖宗就驾崩了,遗诏命皇太弟嗣位,改名为敏。寿王在柩前即位,又改名为晔,就是昭宗。李晔从知道自己有机会当皇帝到真正成为皇帝,只有短短两天时间,仓促到他根本来不及思考。
不过,即使有时间深思熟虑,他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机会。他才22岁,风华正茂,也年轻气盛,觉得自己有能力收拾哥哥留下的烂摊子,将大唐帝国重新带入盛世。
李晔这么想是有依据的。他生于公元867年,是懿宗的第七个儿子,身材魁伟,举止端庄,尊崇儒术,尤好文学,在诸王中有贤德之名。如果他当不了皇帝,有资格当的人就不多了。
同时,他也知道自己面临的形势有多么严峻。僖宗12岁即位,贪玩任性,把政事全交给宦官田令孜处理,造成宦官专权、藩镇混战的局面,朝野怨声载道。人祸加上天灾,百姓苦不堪言,很快就爆发了王仙芝、黄巢大起义。
很多人都知道,黄巢写过一首《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个人从小爱读书,骑马射箭样样都行,可参加科举考试屡次落第,不由得在心中埋下了仇恨唐王朝的种子。
公元880年,黄巢率数十万起义军攻进长安,僖宗不得不入蜀避难。后来僖宗调集各路兵马包围长安,断绝粮草供应,加上黄巢手下大将朱温叛变,才将起义军平定。然而,朝廷的威严从此荡然无存,各路节度使动不动就给皇帝颜色看。
李晔很清楚这些,发誓要改变现状,恢复祖宗基业。
身不由己成傀儡
昭宗即位时,宦官势力很大,朝政把持在杨复恭等人手中。
按理说,昭宗应该感激杨复恭才对,是杨复恭把他推上了皇位。可是,昭宗想有所作为,不想被宦官捏在手中,他更希望由宰相来执掌朝纲。于是,两人的矛盾逐渐公开化,杨复恭干脆造了反,公然与朝廷对峙。昭宗借助藩镇势力,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将杨复恭除掉,重创了宦官势力。然而,另一个让他头痛的问题出现了:藩镇借机扩张,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唐朝中期开始出现的藩镇,最初主要是为了保卫边疆,后来朝廷无法控制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之以节度使称号。昭宗明白,如果自己手中没有军队,就不可能与藩镇抗衡。于是,他励精图治,招兵买马,“欲以武功胜天下”。
当时,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兵多将广,是头号强藩。昭宗想重树朝廷威信,不顾众大臣反对,决定借助其他藩镇的力量讨伐李克用。但是,结果证明他大错特错:朝廷战败了,李克用的势力虽被削弱,但中央禁军折损大半。更可怕的是,助讨的朱温名利双收,迅速壮大起来,成为唐王朝的“掘墓人”。
这次失利,也使昭宗的威望损失殆尽。公元893年,盘踞凤翔(今陕西凤翔)的李茂贞上书嘲笑朝廷软弱,昭宗大怒,决定给李茂贞点儿厉害瞧瞧。宰相杜让能劝道:“李茂贞近在咫尺,不宜与他结怨。万一朝廷战败,后果不堪设想!”昭宗却不甘受辱:“这仗我必须打,胜负与你无关!”
结果,朝廷不幸又吃了败仗。李茂贞气势汹汹地挺进长安兴师问罪,还是忠心的杜让能站出来承担责任,用性命为昭宗解了围。
公元894年,李克用也到长安找茬儿,因为国库空虚,昭宗只好把后宫美女作为礼品赏给他。
大家都看到皇帝可欺,次年,李茂贞再次挥师长安。昭宗想逃往河东找李克用寻求庇护,半路却被李茂贞的盟友、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韩建追上。堂堂一国之君被挟持到华州,幽禁了将近3年,其间皇室宗亲大半被杀。
公元898年,朱温占据东都洛阳,局势又发生了变化。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达成共识:宁可放昭宗回长安,也不能让他落到朱温手里!于是,昭宗好不容易回到长安,但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宦官们绑架了!发动政变的宦官们将昭宗关在少阳院,逼他退位,打算拥立皇太子李裕为帝。
朱温看到了这个掌控昭宗的绝好机会。他将这些宦官一个个杀掉,于公元901年拥立昭宗复位。昭宗的身家性命,就此握在朱温手中。
魂断洛阳更凄凉
然而,这种“苟安”的日子,对昭宗来说也是一种奢望。
很快,李茂贞和宦官韩全诲联合,要与朱温争夺对昭宗的控制权。他们胁迫昭宗逃到凤翔,朱温紧追不舍,将凤翔城围困了一年多。城中粮草已尽,正值寒冬,每天有上千人冻饿而死。昭宗不得不自己磨些粮食,以求活命。
公元903年,李茂贞实在守不下去了,便杀了韩全诲等20多名宦官,将他们的首级和昭宗一起送给朱温。朱温带着“战利品”回到长安,尽杀朝中宦官,终于解决了困扰中晚唐的宦官问题。昭宗为笼络朱温,对他一再加封,赐他“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称号,并亲解玉带相赐。然而,朱温想要的只是皇位。
公元904年,朱温逼昭宗从长安迁往洛阳,并在途中将其侍从200多人全部杀死,换成自己的亲信。昭宗心知不妙,悄悄在绢上写下诏书,求四方藩镇出兵勤王。路过华州时,百姓夹道高呼万岁,昭宗泪如雨下,对众人说:“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
当年8月,朱温果然密令养子朱友恭及枢密使蒋玄晖等人除掉昭宗。当时昭宗正在寝殿休息,蒋玄晖带领牙官史太等100多人诈开宫门,对昭宗挥刀就砍。可怜昭宗单衣赤脚而逃,昭仪李渐荣挡在前面,被史太一刀砍死,昭宗也被劈身亡,时年38岁。
对昭宗之死,朱温假惺惺地归罪于朱友恭等人,又立昭宗第九子、13岁的李柷(音zhù)为帝,就是哀帝。哀帝更可怜,他一直沉默地活在朱温的阴影里,直到17岁时被杀,按亲王的规格葬于山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昭宗就是唐朝真正的“末世皇帝”。
昭宗死后,被葬于今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南的白云岭上,史称和陵,位于恭陵(太子冢)西约1.5公里的地方。
上周,我们从洛阳新区出发,沿洛偃快速通道到顾县镇后,继续往东走约1公里,向南拐就到了曲家寨村。地势较高的白云岭在村南,那里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的庄稼地,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玉皇庙。我们到庙里打听和陵,很多人都说不知道,只有78岁的曲素珍老人说:“找的是小冢啊,我带你们去!”
原来,曲素珍老人“既是这个村的闺女,也是这个村的媳妇”,她小时候到地里摘棉花,曾和两三个伙伴在小冢下躲过了日本兵的袭击,因此清楚小冢的位置。“我们这儿都说恭陵是大冢,和陵是小冢。老年人还说,别看大冢恁大,其实里面埋的是太子;这个冢小,里面埋的可是真的皇帝!”老人说着,带我们向东走出不远,又沿田间小道向南走了约500米,指点着说:“再往南去,就是缑氏镇化寨村的地了。小冢在两个村的交界处,大概就是这一片儿。”
据了解,和陵原来有规模不小的封土,20世纪70年代被毁了,现在地面已无任何遗迹。因此,虽有热心的曲素珍老人带路,我们在青纱帐里转了半天,仍没找到昭宗确切的埋骨之所。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这里的人将更少了吧?
生时常戚戚,死后更凄凉,“末世皇帝”的悲哀,也许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