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厂里,工人们正在打磨用沙兰杨制作的画框。 |
|
核心提示
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打工仔宦中平成为画框行业的佼佼者。2007年,他从湖北老家来到洛宁县,把公司建在这里,从此围绕洛宁沙兰杨这个“绿色银行”,形成了企业、农民和工人等多方共赢的局面。宦中平的公司年出口产值达1.2亿元,一扇新的财富大门就此打开。
湖北小伙
把工厂建到洛宁
1993年,湖北小伙儿宦中平离开家乡只身到深圳打工。和许多南下的打工仔一样,他希望通过打工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然而,时运不济。刚工作一年多,他所在的企业就倒闭了。落寞的他不甘心就这样回到老家,于是他琢磨着不再当打工仔,要自己当老板。之后,他克服种种困难,在深圳开了一家画廊,销售画框和各种画。经过他两年多的努力坚持,画廊的生意渐有起色。
在经营画廊的过程中,他发现木质画框由于质地轻、做工优美而广受欢迎。经过再三考虑,他觉得自己应该成立公司,建厂生产木质画框。
宦中平说,建厂后公司运转一直很顺利,但随着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逐渐上升,加上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公司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木质画框的原料主要是杉木,其产地多在湖南、广西等地,购买原材料的运输成本比较高。出于多方面考虑,宦中平考虑转型,一来是把工厂由深圳转移到原材料产地,以节约运输等生产成本;二来扩大产业链,由生产画框扩展至生产油画、装饰材料等。
正在宦中平考虑转型的时候,我市的洛宁县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洛宁有大量的沙兰杨,是制作画框的优质木材。宦中平经过多方考察,很快便决定把自己的工厂从深圳转移到沙兰杨的产地——洛宁。
农民在
“绿色银行”里取钱
宦中平说,适合做画框的木材主要有杉木、杨木和松木,它们各有特点。
为了解决原料美中不足的问题,宦中平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最终采用新技术解决了杨木易变形的问题。因此,他更倾向于到盛产杨木的北方投资。
经过对河南的邓州、兰考、洛宁以及安徽多地的考察,宦中平发现,洛宁的沙兰杨产量大,且树高而直、生长快,更适合做画框。于是,他最终决定在洛宁建厂。
8月29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洛宁县城郊乡寨礼村的这座工厂。刚从宜阳县沿八官线进入洛宁县,富宁木业几个大字便出现在路右边的广告栏上。记者随后进入富宁木业的大门,办公大楼迎面而立,办公楼西边是一栋六层的员工宿舍楼。在这一排建筑后面,则是总占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6个车间。整个工厂被浓密的沙兰杨包围。
“公司的画框主要出口到欧美,去年的出口产值是1.2亿元。”宦中平说,他的公司仅去年就耗资1500万元从当地农民手中购买木材。据了解,沙兰杨生长约10年才可成材,每亩地大概可以种55棵左右,按目前价格算,成材后的沙兰杨每棵可卖1000多元。宦中平说,洛宁的沙兰杨每年大约可以产18万立方米,如今使用量只有约1/9,未来几年使用量将接近一半。这就意味着,只要他的工厂继续建在洛宁,当地的农民便可以源源不断地从这“绿色银行”里取钱。
动荡时期 企业大步发展
对于洛宁的农民来说,沙兰杨可以卖钱了,而对于在富宁木业工作的400名员工来说,在工厂上班可以挣钱了。据了解,目前富宁木业的普通员工月平均工资为2000多元,熟练工人可以拿到三四千元。
“曾有一个工人来应聘,他说期望工资是每月1500元。我说没问题,你来吧。结果,他第一个月就拿到了1600元,后来随着他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如今他每月能挣将近3000元。”宦中平说。
这是一个多赢的格局,农民和工人赚钱了,富宁木业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一方面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另一方面则是有了稳定的工人。宦中平说,工人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对画框行业来说,稳定而熟练的工人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以前在深圳,工人流动性很大,如今这里的工人都拿着当地较高的工资,他们很乐意在这里长久地干下去。”宦中平说。
正因为有了原材料、稳定的工人等各方面的优势,富宁木业成功地度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两年,由于国内外经济不景气,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在画框行业久负盛名的很多企业都纷纷倒闭,国内沿海一些画框企业也是举步维艰,但富宁木业却大踏步地往前发展。
我们在富宁木业办公楼的展厅里看到了不少油画。宦中平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正在进行的一项工作,公司即将招聘800名学美术的毕业生进军原创油画产业。另外,公司还将建设生产板材、装饰品等的新厂。到那时,木材将没有任何浪费,洛宁沙兰杨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