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卿和他的三个女儿全是语文教师,小女婿是体育教师,也许是受家庭的影响,8岁的外孙女也染上了“教师瘾”。
9月10日,就是教师节了,对于西工区的牛建卿一家来说,这天是他们全家人一年之中最忙、最开心的一天。因为牛建卿一家有5名教师,许多学生都会选择在教师节这天来看望他们。8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牛建卿家中,探访这个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之家。
“领军人”十六岁当老师
作为“教师之家”的“领军人”,今年69岁的牛建卿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一辈子。
“我从小就想当老师。”牛建卿说,他是新安县人,在他小的时候,父亲是村里的学监,任务是负责安排村小学教师每天的饮食起居等事务,因此,学校里的教师们经常会到牛建卿家吃饭、聊天。
在牛建卿的印象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村里的大多数人都不太一样,他们非常注意礼节,而且知识渊博。令牛建卿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姓白的教师,“他经常鼓励我,还主动给我找书看。”在年幼时的牛建卿眼中,白老师虽然是偶像,但和家人一样平易近人。
憧憬着过上和村里人不一样的生活,牛建卿从小便立下了当教师的志向。从小学到中学、大学,胸怀理想的牛建卿一路名列前茅,最终考上了河南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驻洛某部的学校,执起教鞭,走上了三尺讲台。
随后,牛建卿因工作需要,先后在芳林路小学和唐宫路小学任教。然而,牛建卿一直都在学校工作,生活圈和工作圈都较为封闭,因此,陆续出生的三个女儿都是在校园环境中长大的,一家人生活在学校里,平时接触的大多数人都是学生和教师。在耳濡目染下,牛建卿的三个女儿都走上了教育之路,并且和父亲一样,她们都是小学语文老师。
2003年,牛建卿从唐宫路小学校长职位上退休,而女儿和女婿们也陆续成了各自学校里的业务骨干。
两代老师教学大不同
这个教师之家有一个习惯——每到周末,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放松一下。和其他家庭聚会不同的是,牛建卿和儿女们在一起,话题总是离不开教育,不知不觉中,家庭聚会就变成了“教育研讨会”。牛建卿在与儿女们交谈时发现,如今的教师和自己那一代教师相比,教学条件、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的老师,素质越来越高了。”牛建卿感叹道,他上小学的时候,比普通人识字多一些的就能去当老师。后来,高中,甚至初中、职高、技校毕业的人也能当教师。可如今,学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都会被吸引来当小学老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能”了,相应地,教师的知识面也要越来越宽才行。光精通自己教的这门学科还不够,其他学科也要有所涉猎,只有“自己肚里的东西多了,才能倒给学生”。
牛建卿还回忆说,自己教书时,所有老师上课除了课本,都会拿一本A4纸大小的笔记本,上面都是老师们用钢笔写下的密密麻麻的讲义。每次上课,老师们都会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板书,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往往会给这堂课增色不少。但有时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一节课上,老师要擦好几次黑板,不仅非常累人,吸入的粉尘也会对老师们的身体健康有影响。而到了女儿这一代,漂亮的粉笔字被新颖、有趣的电脑课件所取代,不用再拿着厚厚的讲义,也不用再怕飞舞的粉笔屑,只需带一个U盘,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所以,现在很多老师都是电脑高手了。”牛建卿说。
除了这些,牛建卿还觉得如今学校里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更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来锻炼孩子们的身心。一个看似很小的活动,老师们往往要自己构思、组织,对老师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总之,老师是越来越不好当了。”牛建卿笑着说,但不管怎样改变,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永远不会改变。
教育接力棒代代相传
在牛建卿的三个女儿中,三女儿家的教育氛围最为浓厚。不光三女儿和三女婿都是小学教师,就连今年刚满8岁的外孙女也是个“教师迷”。
牛建卿家中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小黑板,这个黑板不是别人的,正是外孙女用来“讲课”用的。牛建卿告诉我们,他在外孙女的强烈要求下购买了这块黑板和一些粉笔。外孙女每次回来,都会让全家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然后自己拿起粉笔教大家认字。“她可有主意了,奖惩分明。”牛建卿说,可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外孙女从小就特别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为了当好“老师”,外孙女还主动要求认字,以便“备好课”,并且,对待自己的“学生”非常有耐心。
“她喜欢做老师,我们非常高兴,也很支持。”牛建卿说,教育不仅让他自己受益匪浅,而且使整个家庭其乐融融,他希望这个教师之家能出越来越多的好老师,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