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制 闵敏 |
|
第二十八个教师节快要到了,19岁的王博楠心情格外复杂:如果能及早进行手术,他就可以继续上学,完成学业,在第三十个教师节的时候圆自己的教师梦;可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个无情的病魔让他的身体非常虚弱,虽然已经开学了,他却需要在家中静养。目前,他和妹妹骨髓配型成功,符合手术条件,可三四十万元的手术费,让他贫困的家庭无力承担。
树阴下,这个19岁的大男孩抬头望向远处,眼神复杂,无奈中夹杂着期望。也许,他正在想念着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同学们,想和他们一样,在校园里平静地学习、生活,那样的日子真美。
他考过单科全县第一名
王博楠的家乡在宜阳县樊村乡刘沟村,他从小身体就比较弱,脸色苍白,家里人一直认为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没太当回事,也没带他去医院检查过,只是让他服用一些治疗贫血的药物。
2001年,王博楠8岁了,一天,他突然头晕难忍,鼻血猛流,四肢无力……家人吓坏了,赶紧带他到医院检查,经医生诊断,他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
从那天起,王博楠开始了长达11年的保守治疗。他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坚持学习,从没有因为有病而影响过学习。
小学的时候,他获得过“华杯赛”河南赛区一等奖。
他特别喜欢历史,中招考试时,他的历史成绩位列全县第一名。
2010年,他参加了高考,成绩高出二本线很多,17岁的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
问他为何要上师范学院,他说:“不为啥,就是想当老师,从小就想当老师。”
父亲是乡里的好老师
王博楠想当老师,可能与他出身于教师世家有关系。
王博楠的爸爸叫王治阳,今年43岁,是宜阳县樊村乡一中的老师。该校校长张建保是这样评价王治阳的:“责任心强,对学生负责;人缘好,只要王老师担任班主任,任课老师都争着想和他搭班。”
王治阳是这样走上教书之路的:1985年5月,王治阳初中即将毕业,成绩优秀的他想上高中、考大学,毕业后当一名公办教师。有一天,两名村干部到学校找到了王治阳,直截了当地跟他说:“村里学校缺老师,你回去教书吧,如果你不去,学校可能就要解散,孩子们就要失学了。”
听了这样的话,王治阳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想到了自己的未来,也想到了村里孩子们的未来,想了一夜,他决定回村教学。
一夜之间,16岁的王治阳由一名学生变成了村里的民办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他一走就是27年。
王治阳聪明勤奋,在他当民办教师期间,不断有亲戚劝他,当民办教师工资太低,不如一起合伙做煤炭生意,能挣大钱。
生活的清贫、挣大钱的诱惑,让王治阳一度犹豫过,然而,他最终决定坚守教师岗位,为村里的孩子们负责。
他一边教书,一边自学,通过了河南大学的自学考试,丰富了知识储备,提升了业务水平,成了最受乡亲们欢迎的好老师。
爷爷是学校的创办人
王博楠的爷爷叫王乱标,今年65岁,曾经也是一名老师。
王乱标初中毕业后,看到村里很多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却没学上,非常痛心。他找到村干部,表达了自己愿意当老师的想法。在村干部的支持下,他创办了村里第一所小学。
学校办好了,却没人来上学。于是,王乱标就挨家挨户地劝说孩子们来上学。面对村里人刚开始的不理解和白眼儿,王乱标没有放弃。终于,他迎来了第一批孩子,他将那些孩子分成4个班,教他们语文和数学。
现在,这些孩子提起王乱标老师,都满怀感激之情。
三代教师梦 圆梦有点难
教书的时候,王乱标总是把王治阳带在身边,耳濡目染,王治阳从小就立下了当老师的愿望。
王治阳教书的时候,也常常带王博楠到学校去。没想到,王博楠的理想之船却要因为疾病而搁浅了。
今年1月,王博楠的病情突然加重,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进行两个月的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但是,他回家后,病情再次加重,无奈,只好再次住院。医生建议:保守治疗很难彻底治愈,必须立即进行手术。
王治阳夫妇的收入,全都用来给王博楠治病了,而且还借了不少债。左邻右舍都早已住上了楼房,他们家还是破旧的院子和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周围崭新的楼房衬得他家的房子更加破旧、矮小、阴暗。
如今,王博楠的手术因为高昂的手术费,不得已一拖再拖。
他渴望回到学校,学习心爱的历史知识,渴望快快毕业,站上三尺讲台,当一名真正的老师。
他的梦想何时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