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裳 |
|
核心提示
9月5日下午6时,著名散文家、藏书家、一代老报人黄裳在上海瑞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93岁。老先生走得很平静,没有留下什么遗言。他的家人表示,丧事一切从简,骨灰将遵循先生的遗愿撒入大海。
黄裳其人
黄裳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1919年生于河北井陉。因爱慕明星“甜姐儿”黄宗英,他便取“黄的衣裳”之意当了笔名,钱钟书还曾撰联“遍求善本痴婆子,难得佳人甜姐儿”打趣他。
他早年就读于南开中学,喜欢阅读新文学作品。抗战开始后,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并在课余尝试写作。1942年冬转到重庆读书不久,黄裳即被征调担任美军译员,涉足昆明、桂林、贵阳乃至印度等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抗战胜利以后,他担任《文汇报》驻重庆、南京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军委总政越剧团编剧,中央电影局上海剧本创作所编剧,《文汇报》高级记者、编委。
黄裳学识丰富,文笔朴素平实而富有真情,其散文在读者中享有很高声誉。几十年间,黄先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著作包括《锦帆集》、《过去的足迹》、《旧戏新谈》、《榆下说书》、《来燕榭文存》(来燕榭是黄裳书斋名)、《惊鸿集》等。此外,他还翻译过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猎人笔记》等。
1
4日入院,5日去世
与黄裳先生交往30余年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告诉记者,黄裳先生前几个月曾经住院,出院以后,他的老朋友还为他过了生日,当时黄裳先生精神状况不错,头脑也很清晰。4日,黄裳先生因病被送进医院,他所在的《文汇报》派人到医院看望。没想到,5日下午,他就因为心肺衰竭而去世了。
陈子善告诉记者,黄裳先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容洁在美国,已经飞回国内。长期以来,黄裳先生一直跟小女儿容仪一起居住。
《读书》杂志主编贾宝兰说,最近几年,黄先生听力下降,接听电话都由女儿转述。
2
钟爱藏书,喜欢足球
陈子善说,黄裳先生有4个身份:记者、散文家、藏书家、版本学家。自己在和他交往的30多年里,谈得最多的就是书,“关于藏书,这个话题他永远也谈不完”。
黄裳先生和他的好友施蛰存先生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集明清文人的词集,施蛰存先生主编的《词学》不定期地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黄裳先生生前一直很喜欢这个刊物,后来陈子善就揽下了给他送《词学》的活儿,有时忘了,黄裳先生还会催促他送过去。
此外,陈子善还经常帮他找寻市面上出版不久的文史类新书。另有其他一些后辈会为他找一些政治类书籍,“他很关心时事,虽然坐在家里不出门,但有时消息比我们还灵通。前几年,他特别爱看足球,有时我到他家遇到他看球,他会关照我坐下,等他看完了球赛才和我聊天”。
3
“打笔仗都是被动的”
陈子善表示,黄裳先生成就最大是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自成一家,是“当代最好的散文”。不论写人写书,都充满真情实感,并且文采斐然,“不是华丽,而是在骨子里将古典和现代糅合在一起”。作家陈村在也喜欢黄裳的文字,认为“那是一种要仔细读才能读出的意蕴”。
“他是真的活到老,写到老。”陈子善说,黄裳先生平时为人低调,一生勤奋,直到去世前,报刊上仍有他新写的文章,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但是,黄裳先生曾与著名文化老人张中行,历史学家黄永年、葛剑雄,作家止庵、韩石山等人打过不少笔仗,而止庵也是陈子善的好友。对此,陈子善直言:“打笔仗都是被动的,不是他主动跟别人打的。人家对他有所批评,他必须还击,他战斗力很旺盛。”
作家止庵告诉记者:“黄裳先生的散文带有新闻记者的敏感性,我对他的去世表示哀悼。”
4
未能看到《黄裳著作集》的出版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告诉记者,自己去年看望黄裳先生时,曾经和他谈到,此前的六卷本《黄裳文集》仅收入了他1998年前的作品,现在应该出一个新的版本,把最近这些年的文章收进来。今年春天谈及此事时,自己自告奋勇为他收集发表在各个报刊上的文章,黄裳先生还把书名定为“黄裳著作集”。“现在,我们将和他的女儿协商,加快此事的进展。”周立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