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了一批违法给中药饮片染色以达到增重目的的生产企业。通报称,在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和主要集散地安徽,药监部门查获了一批违法生产中药饮片的生产企业。8家严重违规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6家被收回GMP证书,其中12家被立案调查。(9月9日《京华时报》)
消息公布,舆论哗然。“用化工色素金胺O进行染色、用铝盐和镁盐加重,并在药材中掺假”,这不就是一种故意投毒行为吗?理当按危害公共安全罪予以严惩。一边是价格高涨,一边是掺杂使假、以次充好,问题频发的中药材市场已“病”得不轻。
不久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非法加工中药饮片、挂靠过票经营、人工染色增重等违法违规行为。此次曝光的相关企业违法行为,应该就是这次主动调查得到的结果。众所周知,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的源头,通过染色增重的中药饮片,会给后续的中药生产、临床配方使用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系统性安全风险。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拥有GMP证书的正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尚且如此,那些“三无”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企业,具体情况会如何?因为中药材市场价格较低,制药厂、中医院等购药单位往往直接从市场购进中药材,而不是从饮片加工企业等合法渠道购进饮片,给生产假冒伪劣中药材的药商提供了空间,这被认为是危害中药安全的重要程序漏洞;可现在看来,这些所谓正规的饮片加工企业也没有好到哪儿去。
更让人害怕的是,下游的购药企业和用药单位似乎对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也没有一个可操作的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凭经验进行简单判断之外的现代质量监控体系是否压根儿就不存在,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在购药时对价格的关注程度肯定远在质量之上,这就为中药材市场各种乱象提供了动机需求和操作可能。
虽然中药大多对外宣称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用药禁忌”等,用“尚不明确”四个字就足以打发;可是,如果中药材在源头上就是假冒伪劣猖獗、染色增重等潜规则泛滥,医生处方就算再高明,还能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吗?“是药三分毒”的风险能不几何级递增吗?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我们有近400种中西药复方制剂,也就是中药添加西药成分制成的中成药。本来,如果自信中药具有确切治疗效果,添加西药成分无异于自打耳光;关键原因就在于,几分钱一片的西药添加到中药里,价格往往可以提高上百倍。此即所谓“西药负责疗效、中药负责利润”。我们当然无意贬低中药,但是,当中药材承担了太多给药商赚钱的责任,甚至药商可以为了暴利而无所不用其极,中药材还能承担得起治病救人的重任吗?
毋庸讳言,如果监管不能跟上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以至于中药材本身就“病”得不轻,祖宗留下来的中医精髓也只能无计可施——这不仅是中医的悲哀,更是患者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