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泉寺 |
|
在乱象丛生的晚唐政坛上,只有李德裕生机勃勃、光芒四射。可惜,被誉为“万古良相”的他势单力薄,最终在“牛李党争”中落败,凄凉地死在蛮荒之地,时年64岁。
这位唐朝“最后的贵族”在龙门西南营有平泉庄,即洛阳八大景之一“平泉朝游”所在地;其墓冢相传在今伊川县城关镇窑底村岭上。
名门之后有壮志
公元787年,李德裕出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朱雀大街东边的安邑坊。当时,他在朝为官的父亲李吉甫刚过而立之年。
作为名门望族赵郡(今河北省赞皇、赵县一带)李氏的子弟,李德裕的人生起点很高,有人称他为唐朝“最后的贵族”。他的祖辈出将入相者很多,也出过李泌等不少神童。家族的基因使李德裕“幼有壮志”,他学识过人,尤其精通《左氏春秋》和《汉书》。李吉甫对这个儿子十分疼爱,到处夸耀,使李德裕小小年纪就名声在外。
一天,宰相武元衡心血来潮,邀李吉甫带儿子来自己家,温和地问小客人:“孩子,你在家喜欢读什么书?”李德裕一声不吭,让李吉甫很没面子。回府后,李德裕解释:“武相公身为国家重臣,不问我经国济世的大事,却问我读什么书。图书是礼部管的事,哪里需要堂堂宰相过问?他此问不得体,所以我懒得回答。”
看来,这孩子真不是一般的早熟!
当时,世家子弟入仕有两个途径:一是门荫,二是科举。李德裕上有长兄,靠门荫不保险,却不肯参加科举考试,他觉得这是对自己才能的贬低。确实,那时候很多人为了考试而读书,一味讲求辞藻华丽,连以文采制胜的进士考试也没见出过几首好诗。李德裕出身贵族,是“真名士”,他认为学问第一,诗词歌赋不过是皮毛而已,他不愿为之。
李吉甫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出任宰相,其间多方考察,写下了一部很有价值的地理专著——《元和郡县图志》。由于政务繁忙,他不再催促儿子去考进士。然而,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一场与李德裕无关的制举考试,却为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制举考试是入仕捷径,参加的人很多。这次,素来关系很铁的牛僧孺和李宗闵都榜上有名,两人十分欢喜。可是,几天后有人举报,说他们在试卷中抨击阉党,诽谤朝政,宪宗大怒。牛僧孺、李宗闵被黜(音chù),几位德高望重的主考官也受牵连被贬。
那么,到底是谁“黑”了他们?史书记载前后矛盾,《资治通鉴》认为是李吉甫干的。事实上,举报他们的就是阉党。
然而,牛僧孺和李宗闵经此挫折,不再意气风发,开始攀附阉党,以求“进步”。为了掩盖抨击过阉党的真相,他们藏起了试卷,并把脏水泼到宰相李吉甫身上。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持续40年的“牛李党争”的起因。
制举案发生半年后,李吉甫被贬去扬州,年轻的李德裕随行。几年后,李吉甫重回长安执政,李德裕也得到一个门荫的机会,当了“校理典籍,刊正错误”的秘书省校书郎。不过,他没干多久就辞职了,因为这个部门归李吉甫管,他得回避。
公元814年,李吉甫在长安去世,李德裕服丧三年后,出任河东节度使张弘靖的掌书记,随后入朝被拜为监察御史,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
两度为相理戎机
公元820年,唐穆宗即位,李德裕被选为翰林学士,起草过许多诏书。“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李德裕这首诗就是对自己那段生活的写照,他和文笔同样出众的元稹、李绅一起,被称为翰林学士院的“三俊”。
可惜,这位年轻的皇帝在位只有短短数年,李德裕还没来得及大显身手,穆宗就一命归西了。接下来,少年天子唐敬宗在位3年,公元826年又换了唐文宗。阉党大权在握,皇帝几成傀儡,投靠阉党的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得势,李德裕被排挤出了学士院,先后出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等职。
公元833年,文宗看到了李德裕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干,封其为兵部尚书,随后又升为宰相。但是,一年多后他听信谗言,又将李德裕外放为镇海节度使。直到公元840年唐武宗李炎即位,李德裕才二度为相,在6年时间里得以尽展其才,帮助内忧外患的大唐帝国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危机。
中晚唐时期,宦官专政是一个毒瘤,很难割去。武宗有心重振朝纲,便在李德裕的协助下,向宦官集团步步进逼。除了内制宦官,李德裕还外平藩镇,同时裁除冗官、大力灭佛,使大唐帝国逐步恢复了生机。李商隐称其为“万古良相”,并不过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可避免地要触动很多人的利益,牛派代表人物牛僧孺、李宗闵等人无所作为,整天想着如何除掉李德裕这个对头。
不过,李德裕似乎没多少党争的想法。白居易与牛僧孺走得很近,李德裕却向武宗举荐了其堂弟白敏中。颇有文采的白敏中很快执掌了翰林学士院,但遇到重要诏书要起草,武宗总会直接找李德裕:“学士不能尽人意,须卿为之。”这让白敏中心中不满,对李德裕十分愤恨。
有人说,如果李德裕当宰相的时间再长一些,唐朝的命运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但是,历史不能改写。公元846年秋,武宗李炎病重,这对君臣被隔绝了联系。后来,一道诏书从深宫中递出,阉党马元贽(音zhì)将武宗厌恶的皇叔李忱推上了皇位,李忱就是唐宣宗。
在宣宗的登基仪式上,李德裕手捧诏书宣读,内心却和长天一样寂寥。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6年来,他在武宗的支持下对阉党百般压制,现在,对手要反击了,自己也许会死无葬身之地。
李德裕预感到了自己的不幸,但没想到结局会来得那么快。宣宗亲政的第二天,就下了一道令百官震惊的圣旨,罢免了李德裕的相位,将其流放到荆南,后又放逐到潮州,公元848年再将其贬至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大林乡附近)。白敏中接替李德裕任了宰相,他也参与了罗织罪名,并最终将这个提携过自己的人置于死地。
身死崖州葬洛阳
如今,很多人向往海南的风光,却不知1000多年前那里是什么景象。当时崖州遍地瘴疠,人烟稀少,物资匮乏,贬到那里的人很难生还。因此,李德裕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除了饥饿的威胁,精神上的落寞也难忍受。晚年的李德裕就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在凄风苦雨中飘摇。公元849年,其夫人刘氏因崖州缺医少药而病死,更给了李德裕一个致命的打击。
很多人都想不到,李德裕出身名门望族,却娶了寒门女子刘氏为妻。两人伉俪情深,相伴走过了40余年的风雨人生路。现在,他开始写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篇文章,就是妻子的墓志。在墓志中,他详细记述了被贬到海南的经过,只是妻子何时才能归葬洛阳,他心里也没有底儿。
据市文史专家赵跟喜先生介绍,李德裕夫人刘致柔的墓志在千唐志斋,还附有其子李烨的记文。当时李烨被流放在蒙州立山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南),由于相距较远,母亲死后半年,他才得到消息,当即向上司张鹭请求解官奔丧。张鹭是牛党人,三年后(公元852年)才批准李烨“扶护帷裳”,而李德裕已于公元850年死去,终年64岁。李烨历尽千辛万苦,花了半年多时间才将父母运回洛阳安葬。
如今,晚唐名相李德裕具体葬在洛阳何处,人们还没找到相关记载。倒是他当年在龙门西南营建的别墅平泉庄,因“平泉朝游”为洛阳八大景之一而尚存遗迹。前两天,我从洛阳新区出发,沿王城大道到银杏仙庄后,向西穿洛龙区古城乡张沟村、毕沟村,进入伊川县境,向西南过鸦岭乡北沟村,到了城关镇梁村沟的平泉寺。重修平泉寺的巴先生说,这里是平泉庄遗址的核心区,“丰李镇有许多李姓,都自认为是李德裕的后裔。我知道他的墓在伊川县城关镇窑底村北,离这儿还有四五公里”。
根据巴先生指点的路线,当天下午4时许,我赶到了窑底村北,向当地人打听李德裕墓的位置。63岁的村民申中民说:“李德裕墓……确实有这回事儿,不过我也说不准。”他指着县殡仪馆对面的土岭说,那上面有个冢,原来挺大的,后来被盗过,现在还有盗洞,相传就是李德裕的墓。“前些年有人挖开过,里面是砖券墓道,有两米多高。没人敢下去,就又给填上了。因为我家的地就在那儿,所以清楚这些事。”他说。
雨后的田间小道有些湿滑,我费了些力气爬到岭上,注视着这座长满荒草的小土堆,想到李德裕的生前身后事,心中十分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