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志愿者约好后,杨超和宋建波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
| 志愿者们分别给潘西仁(上图)、郭彩旗(中图)和李庆辉(下图)送去请柬,并将他们的感人故事带给晚报读者。 |
|
核心提示
连日来,“咱也请农民工朋友吃顿饭”爱心策划,成了洛阳网洛阳社区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不少人在对这项活动表示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到底请的是哪些农民工?收到请柬的农民工朋友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近日,记者和志愿者一起给10位受邀农民工朋友送请柬,同时也收获了一连串的“心动瞬间”。
1 砍砖老汉:孙子很久没吃肉了……
这几天,在老城区某工地干活的64岁老汉潘西仁,依旧和老伴晋桃花早出晚归地砍砖、码砖。
潘西仁和晋桃花是最早收到请柬的客人,志愿者“路上影像”曾为他们拍过一段让很多志愿者都为之动容的视频。从那段视频中,我们了解到,64岁的潘西仁和晋桃花是伊滨区诸葛镇潘沟村人。儿子在和儿媳妇离婚后,春节时出去打工,把两个10岁左右的孩子撇给了两位老人,至今音信全无。为了供两个孙子读书,两位老人来到洛阳,在工地上干起了砍砖、砸钢筋的活儿。
视频中,潘西仁的两个孙子正帮着两位老人一起砍砖、砸钢筋。瘦小的身体、稚嫩的眼神、被砖头砸得血肉模糊的脚指头,挥舞着灰刀的小手……这一幕幕无不让人动容。
记者见到他们那天,两位老人正面对面坐在一片残砖断瓦上,一人拿一把斧头,一点一点地砍除砖头上附着的水泥和其他杂物,头上、身上落满了灰尘。
潘西仁和晋桃花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废砖上的水泥砍掉。潘西仁说,每天早上6点上工,干到下午孙子放学,一天能砍出来近1000块砖,最多能挣50元钱。
“俩孙子上学了,都可懂事,星期天或是放学早了会来一块儿砍。”潘西仁说。记者注意到,潘西仁脚上的布鞋满是窟窿,有几个窟窿比啤酒瓶盖还大。晋桃花说:“十几块钱买的鞋,穿半个月就烂了……烂鞋也得趿拉半个月,穿得不能穿了再买新的。”
“俩孙子可长时间没吃肉了……”在采访中,我们总能听到潘西仁这样叹道。
2 他们和志愿者们约定:女儿的秘密,你们要帮我们守护
在伊滨区某建筑工地上砌墙的农民工杨超(化名)今年很骄傲,因为他刚把女儿送进大学校门。然而,志愿者在送请柬时发现,这个女孩儿是他最好的朋友宋建波(化名)的亲生女儿。杨超在宋建波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收养了这个女孩儿,靠打工把她送入大学。
近日,记者在伊滨区某村村口见到了杨超。57岁的杨超叹口气说,工地进料,最近几天没活儿干。但他一提起女儿,沧桑的脸上便都是抑制不住的笑意:“(女儿)前几天已经到学校报到了,很争气!”
杨超说,他和宋建波从年轻时关系就很好,“有酒一块儿喝,有肉一块儿吃”,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闺女出生时,他(宋建波)父母身体不好,家庭负担也重,实在养活不起。我刚好缺个闺女,就说我来养活。”杨超说,“我只要一天挣50块钱,就能供得起闺女读书。”
多了个女儿,虽说多了件“小棉袄”,可杨超也多了一层负担。杨超常年在工地上打工,有活儿时一天最多挣70元钱,一个月挣不到2000元钱。这些钱既要养家,又要供女儿读书,一家人的生活常常捉襟见肘。
“俺俩关系好,这些他(宋建波)也看在眼里。那年闺女读高中,我实在拿不出学费,正急得没法时,他主动送来了500块钱。”杨超说。
我们正说着话时,49岁的宋建波骑着自行车从另外一个村子赶过来了。杨超一见他,就从兜里摸出了一盒烟塞到了他手里,宋建波也没推辞,拿起装进了自己的兜里。俩人兄弟般的默契在举手投足间展露无遗。
宋建波说,自己对女儿关心归关心,可是恪守着一条:女儿从小是杨超养大的,就是杨超的女儿,自己能经常看到她已经很满足了,再没有其他想法。
他们说,俩人在接到请柬那天,就和志愿者们约定:把女儿的秘密一直守护下去,直到她长大成人。
3 家政嫂:这顿饭,让我感受到了平等
家政嫂郭彩旗是最早致电本报报名参加此次活动的农民工朋友,也是《洛阳晚报》的忠实读者。她很期待这次聚会,因为“这顿饭让我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感受到了平等”。
48岁的郭彩旗在涧西作家政工作,只在下午2点到4点有空。记者在她工作的小区里见到她时,她从包里拿出了笔记本说:“看到咱报纸的报道后,我还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
我们看到,文章的第一句是:“看到有网友请我们农民工吃饭,心里感到特别的感动……”
文章后面还写了不少自己的感受。文章中有不少错别字,也有很多语句不通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满是真诚和朴实。
郭彩旗是洛宁人,因丈夫和公公患病,她不得不出来做家政嫂以赚取医药费。“两年前刚来城里做保姆时,很自卑。”郭彩旗说,“当时有个同乡也在这儿做保姆,一次在雇主家里吃饭,吃了6个元宵,雇主就嫌她吃得多。我听说了心里可难受,觉得被看不起。”
“后来工作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想通:我们当保姆也是靠双手挣钱吃饭,不偷不抢,没啥丢人的。”她说,“而且我现在的雇主非常好,还让我学着用他们的电脑。”
郭彩旗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是从小也有个“文学梦”。虽然后来因条件不允许而不得已放弃了,但做了家政嫂之后,她每天一有空就翻翻雇主家里订的《洛阳晚报》。看得多了,她还会写一些散文或诗歌。
“到城里打工,我们开阔了眼界,长了见识。现在还有这么多网友关注我们农民工,我很感谢他们!”郭彩旗激动地说。
4 “爱心的哥”:志愿者们的行动,让他对这个城市充满信心
29岁的的哥李庆辉,是志愿者们在一次爱心活动中结识的。当时他开车带着志愿者们跑了几十里的山路,为山区的孩子送去月饼,但是分文不收。这次志愿者们一有请农民工朋友吃饭的想法,就想起了这位“爱心的哥”。
然而,我们发现,“分文不收”的背后,却是李庆辉常年不舍得吃肉的家庭现实。
李庆辉是宜阳县莲庄乡马回村人,16岁就出来打工,做过服务生、保安、建筑工人等,现在是一名晚班的哥。他说:“家里事儿多,上晚班白天还可以回去照顾父母和孩子。”
李庆辉说,他在城里打工时曾经被骗走过“救命钱”。几年前,李庆辉的双胞胎儿子早产,因脑部缺氧,急需钱救治。他四处奔走,终于借到了3000元“救命钱”。可他父亲拿着这笔钱到医院救孙子时,几个人连哄带抢骗走了这笔钱。
“那时候跳楼的心都有了。”李庆辉说,“但我从来没有对城市失望过,我只是恨那些骗子。城市给我了一份工作,让我不仅有饭吃,还可以养活老婆孩子,我很感谢城市。”
李庆辉开出租车3年,不仅从未被投诉过,还经常送找不到路的老人、小朋友回家。他自己抽3元钱一包的烟,不舍得下馆子,不舍得吃肉,但捡到乘客落在车上的金佛、钱包和手机等物,都一一如数奉还。
“让别人尊重我们,得我们先尊重自己。现在志愿者们的行动更加让我相信,很多城里人还是把我们农民工放在心上的。我有信心,农民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李庆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