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文彦博:朝堂上的常青树(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9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文彦博:朝堂上的常青树(上)
□记者 张广英
灌水浮球邮票(资料图片)
    自太祖赵匡胤开国至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王朝存在168年,其间共有9位皇帝。文彦博历仁、英、神、哲四朝,出将入相达50年之久,有“北宋第一贤相”的美誉。

    文彦博晚年住在西京洛阳,直到92岁去世。上周,我在几名文氏后人的引领下,来到伊川县城关镇罗村西,在一片玉米和棉花地里拜谒了文彦博墓。

    灌水浮球

    公元1006年,文彦博出生于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这个家族本姓敬,据说祖先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齐国的陈完公子:陈完死后谥“敬仲”,其后世遂以谥为姓。

    那么,敬姓怎么又变成文姓呢?这得从文彦博的曾祖父文崇远说起。五代时,文崇远与石敬瑭是故交,后来石敬瑭夺得政权,当上了后晋高祖,文崇远为避讳,就取敬姓中的“反文”,改姓为文;后汉时,高祖刘知远恢复了其旧姓敬;到北宋太宗时,为避宋翼祖赵敬的讳,又改为文。这样改来改去的,十分麻烦,后来干脆就姓文,不提姓敬的事了。

    文彦博祖上相当风光,数辈都受封荫,到他父亲文洎(音jì)时,“以儒学进,历十三官,所至以强直勤敏、振利攘害,名闻达不可掩”。文洎娶了妻子耿氏,可耿氏生下一子文彦博后,就早早去世,文洎只好续娶。不过,这并不影响文彦博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他对儿子的期许,从取的名字中就能看出来:“彦”是聪明好学,“博”是博学多闻,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学问和心胸都广博的人。文彦博也没有让父亲失望,他自幼聪敏好学,一如他的名字。一次无意中的灌水浮球,更让他成了神童的代名词。

    司马光是与文彦博齐名的北宋名相,他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文彦博比司马光年长十几岁,因灌水浮球而“成名”的时间自然更早。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文彦博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正玩得开心,一不留神,球掉进了一个树洞。小伙伴们趴在洞口又是用手摸,又是用棍子拨,可怎么也够不到球,都快急哭了。文彦博原地转了两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水灌入树洞中,水一满,球自然就会浮出来。果然,这个办法很管用,小伙伴们拿到了球,很快又兴高采烈地玩起来,大人们对文彦博的机智也刮目相看。后来,文彦博灌水浮球成为中国四大儿童益智故事之一;2010年6月1日,中国邮政还发行了《文彦博灌水浮球》特种邮票,这个故事就流传得更广了。

    相传,文彦博小时候还有“数豆子”的习惯。他有两只罐子,平时做了好事,就在一个罐子里放一粒红豆;做了坏事,就在另一个罐子里放一粒黑豆。他还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以对自己严格要求。这样的“童子功”,使他一生受益匪浅。

    出将入相

    据史书记载,文彦博不仅聪明,还“相貌圆满,仪容俊朗”。少年时,他拜在颍昌(府名,治所在今许昌)大儒史炤(音zhāo)门下学习,史炤的母亲懂得相面之术,惊赞文彦博为“贵人”。果然,公元1027年,22岁的文彦博考中进士,从知县到宰相只花了20年时间。此后,他出将入相,历仕四帝,中间虽有起落,但深受朝野倚重,堪称朝堂上的常青树。

    文彦博第一次为相,在公元1047年平定贝州(今属河北邢台)叛乱之后。当时,贝州爆发了王则领导的农民起义,宋仁宗赵祯派兵镇压,却因贝州城墙坚固,久久不能攻破。时任枢密副使的文彦博主动请缨,获得批准。到贝州后,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边指挥官兵猛攻北城,一边派人在南边往城内挖地道。过了十几天,地道挖好了,贝州城很快被攻破,王则被擒,起义平息。文彦博也因此立功,被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位至宰相。

    也许有人会问:文彦博是文人,带兵不专业吧?这就是你小看他了。事实上,他带兵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令人不敢小觑。有一次,他正在官署内打球,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吵闹,一问才知是一名违纪的士卒不服杖责。文彦博叫来那名士卒,让他说明不服责罚的理由,对方说不出来,只能接着受杖责。然而,这名士卒一出去又吵闹起来,文彦博再次叫他进来,直接斩首,然后继续打球。这种果断的行事方法树立了他的威信,也使军纪更加严明。

    不过,也有人弹劾文彦博,说他当宰相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而是因为“结交宫掖”,受了张贵妃提携,证据就是他在任益州(今成都)太守时,曾向张贵妃献“灯笼锦”。王则起义时,仁宗终日忧心忡忡,也是张贵妃悄悄转告文彦博,让他主动请缨去平叛,积累政治资本。

    张贵妃是仁宗最宠爱的妃子,仁宗决定查个水落石出。他将文彦博召上殿来,质问献锦及平叛等事,件件属实。不过,其中也有原因:张贵妃的父亲与文彦博是旧相识,她还管文彦博叫伯父呢!既有这层关系,走得比别人稍近一些,也算合情合理。

    最终,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两败俱伤:文彦博被罢相,出知许州(今河南许昌);上疏弹劾的监察御史唐介也被贬到岭外。只是文彦博很快又回到了相位,唐介却数年不得起用。后来,文彦博主动向皇帝推荐唐介,说:“这个人自担任御史以来,虽然偶有失误,总体上还是称职的,其议论多数时候也是中肯的,因此建议您重新起用他。”这种胸襟和气度,可不是一般人能具有的。

    临危不乱

    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47岁的仁宗突然病倒,使文彦博的急智和果断得到了集中表现。

    仁宗赵祯是《狸猫换太子》这部传奇剧中太子的原型。他是真宗之子,生于公元1010年,从13岁即位到54岁去世,在位共41年,是一位性格宽厚、爱护百姓的好皇帝。据《宋史》记载,仁宗本为李氏所生,却被刘德妃窃为己子,即位后,他仍认刘后为生母,李氏到死也未能母子相认。直到刘后死去,仁宗才知道内情,追封李氏为皇太后。当然,这都是题外话了。

    至和三年正月的一天,仁宗突然病倒,与外界隔绝了联系。当时,文彦博和富弼同为宰相,他向皇帝的随侍太监史志聪询问病情,史志聪却称“禁密不敢漏言”,拒绝回答。

    按照惯例,史志聪是对的。可是当时的情形,已不能按惯例来处理了:仁宗无子,事先也没有立储君,一旦暴薨,后果不堪设想,弄不好国家就会陷入危乱之中。因此,文彦博怒斥史志聪:“你是服侍皇帝的,却不让宰相知道皇帝的起居情况,想干什么?从现在起,你要随时向我们报告皇帝的病情,不然就按军法处置你!”

    随后,文彦博又与同为执政大臣的富弼、刘沆(音hàng)商议,从当日起吃住在禁宫,以随时处理突发情况。史志聪又以没有先例为由反对,文彦博说:“此岂论故事时邪?”将他顶了回去。

    事实证明,文彦博的预感是正确的。一天深夜,开封知府王素请求入宫,说要告发一个谋反阴谋。文彦博唯恐有变,不开宫门,让他等天亮再说。次日弄明白了,原来是一名守卫宫禁的士卒告发上司都虞侯图谋叛乱。

    此事非同小可!文彦博详细查问,才知道这名士卒是借机诬告。都虞侯由皇帝亲自选拔,负责保卫皇帝的生命安全,如果此时将他停职审查,谁也难保万无一失。于是,文彦博命人将诬告者面部涂黑,推出斩了,不让人们知道他是谁。为避免“专权”嫌疑,他又特意请刘沆也在判词上签了名。

    请刘沆签名,一点儿也不多余。后来,刘沆向仁宗告密,说文彦博在皇帝病重期间擅自斩杀告反者,阻止对谋反大案的追查。文彦博真英明啊!他不作辩解,只拿出那份有刘沆签名的判词给仁宗看,就“帝意乃解”,什么事儿都没有了。

    北宋在钱币制度上有一项重大发明,就是推广使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以代替铁币。起初,各地的政策大多是交子和铁币同时流通,有些官员却急于求成,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推行交子,便奏请朝廷废止长安(今陕西西安)的铁币流通。当然,这个奏请未获批准,不过消息已传了出去,在当地百姓中造成恐慌。大家争相用铁币购物,商家则宁愿罢市也不肯接收,市场乱成一锅粥。

    这时,文彦博的智谋又派上了用场。他拿出自家的上百匹丝绸,交给长安丝绸店的老板代卖,并提出只收铁币的要求。自此民心安定,市场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