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25日,深圳有家长投诉称,龙华新区民治街道上芬小学有老师在表现不好的学生脸上盖蓝章以示批评。涉事老师称,该校有一项争优创先的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个人考虑欠妥,将原本应该盖在本子上的印章用在了学生脸上。(见本报今日B04版报道)
在合理的教育惩戒权不被正视的时候,老师的任何批评或责难都有被问罪的风险。因为一枚蓝印章,有人骂老师“脑残”,有人说这是泯灭人性的刺青……客观地说,这小小蓝印章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更可能伤害孩子的心灵。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些年,别说出不了“严师”,教育已经越来越“软骨头”——打不得,骂不得,连表扬都要三思而后言。
其实,如果孩子脸上一律都是红印章,只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及介质安全,家长也许不会对“盖在脸上”感到愤怒;如果将印章盖在本子上,只要红蓝有别,一定会有家长感到“很受伤”。
考虑有关教育的事情,怕的是简单化思维或者成人化思维。
前几天,长沙市青园小学一(1)班每个孩子都认领一个班级岗位,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各科课代表等岗位,还有像饮水机管理员、走读生路队长等新设岗位,班长一职则由59个孩子轮流担任。很多人对此惊诧莫名,斥之为“59顶小官帽横飞”。
事实上,所谓班干部,与成人世界的公权者有本质区别,不过就是一个锻炼的岗位,或是“班级志愿者”而已,因为再厉害的“学生官”也没法剥夺其他同学接受教育的权力,更不要说小小权力在老师的监管下被滥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非要觉得班干部高出其他同学一等,不过是成人功利思维的投射而已。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因材施教”。教育的公平,应该是一种实质公平,而不是形式公平。不同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不仅是智商差异,还包括情商等诸多层面。真正的公平,是赋予这些天赋有异的孩子更“个体化”的教育,以制度的公平弥合每个人向上流动的短板。具体到盖什么颜色的印章,做什么类型的题目,差异化才是正常的。
蓝色印章盖在脸上确实不妥,批评其“不公平”、“软暴力”也有道理,但我们需要思考:如果所有的差别教育都被社会简单地贴上“有色”标签鞭挞不休,这究竟是教育的幸还是不幸?蓝印章事件,但愿能成为敦促教育正视合理惩戒权与教育公平命题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