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文彦博:朝堂上的常青树(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9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文彦博:朝堂上的常青树(下)
□记者 张广英 文/图
文彦博墓
    文彦博与包拯是同榜进士,也是儿女亲家,两人关系深厚。与严峻刚直的包拯相比,文彦博处世更加圆融,他心胸开阔,进退有度,很少树敌,深受朝野倚重。

    如今,每到清明节,伊川、偃师等地的文氏后人仍会到文彦博墓前,祭祀祖先,重温他的人生智慧。

    深谋远虑

    人们下棋时,喜欢“走一步看三步”,对局势进行预判,文彦博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棋手”。他自幼见识超群,后来长期为官,身居高位,更养成了深谋远虑的习惯。

    仁宗时,西部边境常有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发生。文彦博认为,平时这样也就罢了,若遇战乱,非出大事不可。于是,他上奏朝廷,要求及早对“兵法不峻”的状况进行整顿。

    他在担任河东路转运副使时,考察与西夏相邻的鄜(音fū)州城(今陕西富县),发现城外有一条荒废已久的唐朝故道,往城内运送粮饷最便捷,便带人进行修复,并在城内积存了很多粮草。当时人们不明白他的深意,直到后来西夏元昊准备率军来攻,看到鄜州城早有准备,只好撤兵,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常言说,伴君如伴虎。文彦博历仕四朝,长期置身于权力中心,能深得几位皇帝信任,也得益于他能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

    当初,仁宗病重无子,文彦博曾和富弼建议早立储君,仁宗就参考他们的意见,在宗室中选定了英宗赵曙。不过,英宗即位时,文彦博不在朝中,是韩琦等人促成了英宗的登基。后来,英宗知道了这段旧事,当面对文彦博表示感谢:“朕之立,卿之力也。”文彦博连连推辞说:“陛下能当皇帝,完全是先帝和皇太后的意思。而且您登基时我不在京城,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遗愿拥立您的,我没什么功劳。”

    英宗在位4年后病逝,其长子赵顼(音xū)即位,就是神宗。一次,神宗也在朝中说起仁宗立嗣之事,文彦博仍认为这中间自己没什么功劳。神宗说:“在先父继位这件事上,您和韩琦都有拥立之功,只是分工不同而已。”随后,他下旨加封文彦博两镇节度使,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文彦博却坚决不接受。为什么?因为他头脑中绷着一根弦:作为臣子,一定不能功高盖主,对皇帝造成压力,否则,自己将来有苦头吃。

    宋代重文轻武,上朝时应该文官排在前面。陈升之当宰相时,文彦博担任枢密使,是军事最高长官。神宗觉得文彦博是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也大,就把他排在陈升之的前面,文彦博又坚辞不就,说:“我朝从没这个规矩,我不敢紊乱朝纲。”

    神宗对文彦博更加尊崇了。他重用王安石推行新法,坚持了20余年,惩戒了不少追随文彦博的“反对派”,却对文彦博本人毫无芥蒂。甚至有一次,转运使汪辅之来密告文彦博工作拖沓、不务正业,他干脆批评道:“文彦博一向抓大放小,这等小事何劳他费心?你一个小小臣子,岂能如此无礼!”直接就把批文送到了文彦博的手上。——能得到皇帝如此信任的,自古能有几人?足见文彦博为官处世的智慧。

    退居洛阳

    公元1085年,神宗第六子赵煦即位,就是哲宗,当时他只有9岁。已经80岁的文彦博面对稚气未脱的小皇帝,仍然毕恭毕敬,从不倚老卖老,和皇帝在一起时从不落座。有时候,哲宗看不过去了,会说:“太师,您年纪这么大了,坐着休息一下吧!”文彦博却非常讲究礼法,依然站着。

    当然,上了年纪后,文彦博就不想在朝中受拘束了,神宗在位时,他就屡次找理由申请退休,终于以太师致仕,退居洛阳。哲宗即位之初,司马光又推荐他出任平章军国重事一职。这是专为德高望重的老臣设的一个虚职,位在宰相之上,也是当时的最高荣誉职位,不用天天上朝,他就接受了。

    文彦博归洛时,已经77岁高龄,还兼着西京留守一职。居官已久,他到过很多地方,任过许多职位,因曾被封潞国公,人们最喜欢用文潞公来称呼他。当时,洛阳是很多年高德劭、功成身退者的乐园,他的好友富弼、司马光等都在这里。大家相见,别提有多兴奋了,就想折腾着玩点什么。洛阳风俗“尚齿不尚官”,文彦博提议模仿唐时白乐天的九老会,把年高有德的士大夫集中起来,成立一个耆(音qí)英会。大家一致赞同,于是很快建起了耆英堂。文彦博还命闽人郑奂把入会者的像绘在其间,这又有些仿凌烟阁的意思了。

    入耆英会的条件有两个:身在洛阳、年龄70岁以上。这些人中,富弼年龄最大,已79岁,可以带头入会。司马光却因不足70岁,不够资格,怎么办?还是文彦博拍了板:“算了,我特批你入会!”71岁的宣徽使王拱宸留守北京,听说此事也来了兴致,给文彦博写书一封,请求入会,也被批准了。于是,耆英会的13名会员在富弼家的花园进行了第一次聚会。此后,在洛阳的名园古刹、水竹林亭之间,人们常能见到这些须眉皓白、衣冠不俗的老人,他们本身就是洛阳城中的一道风景线。

    对此,文彦博很得意。他78岁那年,得知中散大夫程晌、朝议大夫司马旦、司封郎中席汝言都与自己同龄,还专门举办了同甲会并赋诗:“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招得梁园为赋客,合成商岭采芝仙。清谭亹(wěi)亹风生席,素发飘飘雪满肩。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

    说起文彦博的诗,如今留下的不多,文章存有《文潞公集》40卷。他工书法,黄庭坚评价“潞公书极似苏灵芝公”,并称“今观《到洛为儿子赴许昌》帖,笔执清劲,真不愧古人!”苏灵芝是唐朝与李北海、颜真卿齐名的大师,其书法以遒劲端庄著称,由此可见文彦博书法之精妙。

    完满人生

    公元1097年,四朝元老文彦博去世了,终年92岁,谥号“忠烈”,葬于伊阙之南,今伊川县城关镇罗村西500米处。

    文彦博的一生,无疑是非常圆满的。他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居官近70年,出将入相达50年,政绩显著。史书称他“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能做到这些,他的诀窍在哪里?在一次答神宗的问话里,他已透露了出来。

    当年,神宗见年近80岁的文彦博仍身体强健,就好奇地问:“卿摄生亦有道乎?”文彦博答:“无他,臣但能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恰好即止。”这虽然是养生之道,又何尝不是他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神宗一听,忙把它作为名言记了下来。

    北宋皇帝在宰相过寿时,会赐4个涂金镌花银盆作为“盛礼”。文彦博50年间得到的镌花银盆一直都保存着,每逢寿诞都会在堂前摆出来,令人艳羡不已。他子孙众多,其中人才辈出,不乏官居高位者,因此,可以想见历代后人在文彦博墓前祭祀的盛事。如今,虽因年代久远,战乱频仍,其墓早已被盗一空,盛景不复当年,但文氏后人仍保持着对这位先祖的关注。

    前段时间,文彦博的第34代后人文国举先生看到我在写“洛阳古墓与名人系列”,就打来电话说,他可以带我去看文彦博墓。上周,他特意从洛阳市区赶到伊川县城关镇,邀上74岁的文立信先生,我们一起去了罗村。村西是成片的棉花地、玉米地,一个不起眼的小冢掩在其中。冢前是1994年新立的墓碑,被一丛丛构树遮得严严实实,要费力地将树枝扯开,才能看到上面的字。

    文立信先生说:“每年清明节,我们这些来自伊川白沙、彭婆和偃师甄庄等地的文氏后人都会来扫墓,顺便把周围的杂树清理一下,不过它们长得太快了。”据他介绍,此墓原来的位置要靠南一些,文彦博的父母及几个儿子都埋在这个墓园里。

    “包拯的儿子包绶娶了文彦博的女儿,包拯的小女儿嫁给了文彦博的一个儿子,他们不但是同榜进士,还是儿女亲家呢!”文立信先生说,“只是两人做事风格不太一样,包家后来也没有文家发达。文潞公的一生,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他死的那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降了职。徽宗时,宰相蔡京又将他和司马光等人称为‘元佑党人’,进行了一番打击。”

    不过我想,以文彦博的阅历和胸怀,他岂会在意这些?

    文彦博墓寻古小贴士

    自驾车、骑自行车线路:从市区沿王城大道南行,过龙门山后,不走洛栾快速通道,沿通往伊川县城的旧路一直南行,就能抵达城关镇罗村,文彦博墓就在村西约500米的农田里。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