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业务的需要,我被派往德国的教育机构学习半年。初来乍到,各方面都感觉很新鲜,然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德国的善育。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曾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但是,令人尊敬的是,如今德国各阶层的人士都能够正视并反思这段历史,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
在德国,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被灌输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观念。孩子刚刚蹒跚学步时,很多家庭就开始有意喂养小狗、小猫等小动物,并让孩子亲自照料,以便学会体贴入微地关爱弱小生命。幼儿园也按规定饲养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每天跟它们做游戏,有条件的还要作饲养记录。
正式入学后,老师还经常要求孩子们写一些描述小动物的日常行为的作文,其中优秀作文会被推荐为范文张贴在壁报上。柏林一个13岁的男孩曾经救护了一只受伤的小鸟,而后将其放归大自然。后来,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这一充满爱心的过程。这篇文章荣获了柏林市“善待生命作文大赛”一等奖,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鼓励的导向。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受到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惩罚。如果仍然不思悔改,就可能被送去进行心理治疗。因为德国人认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严重的品德问题。越来越多的德国人都这样认为: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倾向。
在成人社会的倡导下,孩子们帮助盲人、怜贫惜弱之风盛行。法兰克福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名孩子粗暴地将一个上门乞食的流浪者赶走,全家人对此事极为重视,郑重其事地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家长严肃认真又耐心细致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但同样享有人的尊严。从而使孩子明白同情弱者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主动提出邀请这个流浪者来家做客,家长欣然应允。
德国的家长和学校还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影视中出现的暴力镜头,在心里播下善良的种子。德国的武器以制造精良闻名世界,但德国人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以武器为原型的高科技“暴力玩具”。他们认为,这些可以用来“模拟杀人”的玩具,难免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曾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