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酸枣如玛瑙的紫砂岭,山路伸向云蒙山的褶皱里。路边金菊簇簇,似彩蝶晾翅,几只蝴蝶翩翩起舞。
花显然是栽种的。谁有此雅兴?曲径通幽处,花径至何方?
转过山,金菊们更热闹了,近午时分,秋阳正暖,花如铺锦,熠熠生辉。路隐进树丛中,房顶的一角露出来。走下几级土阶,庭院出现在了眼前。背靠山坳,前临缓坡,并排三孔砖窑,侧有石墙篷屋。
窑中走出一瘦瘦的老者,精神矍铄,眼神温和。窑里还有女神像,高髻锦袍。老者说,这是女娲娘娘,她曾炼石补天,救民于水火。我们叩手而拜,不为祈福消灾,只想向有功于民者表达敬仰之情。
我们下山时,见平坦处皆种菜。老者说,庙里无事时他就种菜种花。菜虽普通,却从不沾化肥农药。砌个水窖,把雨水储存起来,既可吃又可浇菜。你们还没吃饭吧?想吃什么菜就摘些,中午就在庙里吃饭吧。
于是,众人立刻走进地里,采摘成了一种“夜雨剪春韮”的诗意享受。然后洗的洗,切的切,石墙篷屋里顿时热闹起来了。
问老人高寿,他说81岁了。为他啥身体这么好?他呵呵笑:与人为善,与世无争,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问老人是否寂寞,他摆摆手:虽然有时连续几月独处,一院冷清,却有事可做,有景可看,伊水是弦,青山是画,空闲时,会有老年人提着半篮挂面上山,聊着家常话,吃着家常饭,这样的日子真是赛过神仙啊!
饭好了,炒菜煮挂面。端一碗出来,山为屏,花为伴,树为伞,石为凳,清风徐来,令人陶醉,普通的饭菜却有人间的至味。
与老者挥手作别,我们沿另一条路下山,又见金菊绵延,穿花径如泛花海。怀朴抱素者,才有亲手种菜之举,心境澄明者,方有山路种花之兴。花明山道,莫非是老者在借花以明“道”?微笑而行,不觉念出两句诗来:“因过寺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