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毛先生从3年前开始“转行”收藏皇历,目前已经收藏了上百本历书,时间跨度从清代、民国到新中国初期、文革、改革开放。从市场行情看,这些曾经被认为“翻不得”的物件,如今身价飙涨。
跑到石家庄,50册善本换回1本皇历
5日上午,在新安县的毛先生家里,随着天蓝色档案盒被次第打开,由历书诠释的近代编年史呈现在眼前:大清国时宪书、中华民国时宪书、建国初期历书、文革时期历书、改革开放初期历书(图①)。
“收藏历书就是收藏历史。它记录天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据毛先生介绍,历书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节气并提供有关数据,封建王朝时代,历书由皇帝颁布,所以又称“皇历”。其中,日期和节气是“正文”,此外的内容则为“序”,主要有择日、卜卦、风俗,还有民间偏方、春联谚语等。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历书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其纸张、内容、版式、印刷都蕴藏着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风等信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融合了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3年来,他通过到古旧市场淘宝、与藏友交流、在网上购买等方法,添置了上百本历书。
去年,他通过网络结识了一位石家庄的藏友,得知对方手中有《大清宣统四年时宪书》(图③)后,就精选了自己收藏的50册善本赶到石家庄。藏友被他的真诚打动,同意交换并与他成了好友。
最难得的是,他在东北一个小村子里淘到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出版的1964年到1966年历书,以每本1000多元的价格购得出版定价仅为0.20元的历书。
历史来个急转弯,早期历书成珍品
历书一般以年为限。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历不同,因此,人们常说“老皇历翻不得”。
不过,著名的历史学家周一良曾提出,历书是有准确年款、不得随意翻刻的古籍,因此,是鉴定古籍、断定年代的标示物。
毛先生也认为,历书无不打有时代的烙印。如,清代早期历书叫“时宪历”,到乾隆时为避讳皇帝的名字“弘历”,而被改为“时宪书”。
“您能看出这本历书的特别之处吗?”毛先生指着《大清宣统四年时宪书》问道。
记者看看封面又看看封底,也没瞧出“蹊跷”。
“这是一本找不到历史年号的‘错版’历书,清宣统帝只在位3年,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1912年2月12日)溥仪皇帝颁诏退位,因此历史上并没有宣统四年。由于皇历必须要在前一年年底印制出来,而当时无法预测朝代会更替,因此,就有了这本珍贵的《大清宣统四年时宪书》。”毛先生笑言。
同样,毛先生还收藏有上海福禄寿书局发行的《中华民国三十八年阴阳合历通书》。其实,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也就是1949年,应该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当年的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
类似的还有《中华民国五年阴阳合历通书》。1915年(民国四年)12月,袁世凯称帝,改年号为“洪宪”,按惯例,民国五年即1916年应该被称为“洪宪元年”。
让人眼界大开的还有毛先生收藏的历书版本:最大开本的《1952年农家历》(图④)为大16开,最小256开的《1968年历书》仅有火柴盒子大小。常规的以32开居多。
皇历“山鸡变凤凰”
采访毛先生前,记者专门到天子驾六古玩城走了一遭,发现曾经成堆的历书不见了。
记者在该古玩城西南侧的出口处,向一位女摊主打听有没有历书。她说,就在一天前,一位东北人把她仅有的1993年以后版历书全部买走了,1本1元,不论品相、年份。“好像突然间,历书就成了香饽饽。”女摊主说。
“突然间的说法不准确。”毛先生说,据他了解, 2008年在我市的一次书展上,有东北客商以每本5000元的价格购买文革10年的历书。
越是时代烙印鲜明的历书,市场价格越高。文革历书见证了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并且设计精美、色彩艳丽,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鉴赏和收藏价值。
2008年在嘉德拍卖会上《洪宪元年历书》以4400元成交,在2010年突破万元。2010年9月,在嘉德四季第23期拍卖会上,《大清光绪二十二年时宪书》拍出67.2万元的高价,吸引了众藏家对历书的关注。
毛先生收藏有比《大清光绪二十二年时宪书》早65年的《大清道光十一年时宪书》(图②),封面上写有:“母亲二月十六日葬八十一岁。”虽距今180多年但字迹仍很清晰,书脊右上端还有一根用来悬挂的绳扣。
“这是《光绪三十二年时宪书》,书名多出‘朱批’两个字,这是皇帝作了御批的。因此很珍贵。”毛先生拿出一本历书说,“我3年来的工资几乎都‘捐’到这些历书上了,我的目标是收集齐1840年鸦片战争到当代的所有历书,重点放在清代。”
2007年从部队转业后,毛先生开始收藏画报、伟人著作、古钱币、邮票、字画。2009年的那趟石家庄之行让他“转行”开始专门收藏历书——
“石家庄藏友说,收藏者如果没有那么多精力和财力,就要选择收藏专题,藏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必须成一个系列。如果杂乱无章,一堆书不如一本书。”
毛先生建议,藏友不论收藏什么,都“一定往精品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