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小浪底专用线焕然一新。 |
|
□记者 连漪 通讯员 庄广文/文 记者 杜武 实习生 刘飞龙/图
核心提示
记者日前从市交通局获悉,小浪底专用线提升改造工程主体已完工,道路正式恢复通行。
小浪底专用线提升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以来,一批热衷旅游的网友不断在网上发帖询问:小浪底专用线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通行?现在他们终于如愿以偿了。那么,这条广受关注,备受期待的道路到底有哪些变化?
1 经改造提升,小浪底专用线焕然一新
虽说叫“小浪底专用线”,但这条因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施工而建设的专用道路一直承担着我市城际交通的重任,可谓一条“多功能”公路。
2001年省政府批准的方案规定,省道S243郭木线在小浪底库区黄河大桥进入洛阳后,沿小浪底专用线向南至孟津县,因此,小浪底专用线还承担了部分省道功能,成为连通山西晋城和河南济源、焦作、洛阳的重要通道。
作为一条专用线,它还承担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工车辆和众多旅游车辆的通行任务。与此同时,它还是一条连接洛阳市区、孟津县、新安县的重要通道。
然而,这条多功能通道是条超期服役的老路。它1992年建成,1995年首次大修。本次大修前,这条道路已持续服役近20年。按照公路使用标准,该路的使用年限为15年。记者曾在改造前到该路调查发现,该路水泥路面已出现严重的网状裂纹,部分路面还出现下陷和壅包现象。过境重型车辆更加重了路面损毁,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今年1月,我市正式启动小浪底专用线改造提升工程。
12日,记者驱车到小浪底专用线体验发现,该路已破除了原有的水泥路面,重新铺设路基后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加宽了2.5米,达到12米宽,道路中央还有醒目的分隔线,整条道路焕然一新。
2 三大变化,保障司机及沿线居民安全
小浪底专用线起于其与310国道交会处,向北经孟津县麻屯镇、常袋镇、横水镇,止于小浪底镇官庄村,道路全长24.02公里。据该工程项目负责人许光宇介绍,除了直观的形象变化外,经改造提升的小浪底专用线还有三大变化,方便居民出行。
变化一:使用“橡胶粉”沥青,噪声更小
原小浪底专用线采用的是水泥路面,此种结构的使用年限较长,但路面硬度很大,属于刚性路面,车辆通过时会产生较大的震动,令乘客感到不适。此次改造变成了沥青路面,道路柔性增加,同时为了避免大型车辆通行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还特别选用了“橡胶粉”沥青,即在沥青中掺入废旧橡胶磨成的粉末,这样可以增加沥青的弹性,降低噪声,行车舒适度也大为提高。
变化二:铺设震荡带,行车更安全
不少司机知道,车辆行至高速路的边线时就会产生较大的震动,道路这样设计是用来警示司机,以免发生交通意外。许光宇介绍,这样的工艺也将运用在小浪底专用线上,在后续配套施工中将铺设15厘米宽,0.3厘米厚的震荡带,以提醒过往司机。
另外,在震荡带旁还将加装路缘石,一方面保证车辆通行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路面边缘地带不被大型车辆轧坏。
变化三:加装边沟盖板,隐患更小
由于没有地下排水管网,公路通常会在两侧设置边沟,以排走路面的雨水。以往,为了方便积水挥发,减少成本,公路边沟通常不会设置盖板,这样就给周边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小浪底专用线上,一些过村和过企业路段,边沟均加装了边沟盖板,居民可直接在边沟盖板上行走,既避免了夜间掉入边沟,也可安全避让车辆。
此外,在过村路段还将加装防撞护栏,以保护居民通行安全。
3 明年牡丹文化节前将成景观大道
“为提高道路通行舒适度,道路两侧还将增设3米至5米的景观绿化带。”许光宇说,在明年牡丹文化节前,小浪底专用线将变成一条景观大道。目前,绿化景观设计规划已出炉。
据了解,绿化分两种模式设计,其中靠近新310国道段的14公里由于距离景区较远,村镇与厂区较多,设计风格简洁大气。
这一路段将以提升村庄景观面貌为中心,配植融合整齐高大的乔木,形成精巧细致的道路景色。主要植被以大叶女贞、雪松、樱花、红叶李等乔木,迎春、南天竹、红枫、紫荆、夹竹桃等灌木以及美人蕉、鸢尾、峰花月季、红花草等地被植物为主。同时,以2000米为单位,间隔种植色叶树种白蜡作为上层背景,前面采用紫薇搭配红叶石楠,紫荆搭配榆叶梅分段交替种植作为中层花灌木,而底层以黄梅篱和金叶女贞篱组成波浪形模纹。
靠近景区的10公里则是景区的“门户”,是整条道路的精华所在,植被设计将突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自然生态与特色鲜明的风格,利用道路景观来烘托进入景区新鲜和热烈的氛围。该段将以2000米为单位交替选择以下三种方案种植。
方案一:行道树主要以白蜡为主,林下配置常绿植物夹竹桃、海桐、黄杨等常绿小灌木,主要营造一种愉快恬静的乡村田野的气氛,利用植物的高低来打破垂直空间的僵硬,形成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全新景观。
方案二:以雪松为上层乔木,红叶李、紫薇为中层花灌木,结合地形与景观石、凤尾兰及各种地被植物自然搭配,形成一个整体随地形起伏有规律的自然流线型分布。
方案三:上层采用白蜡、火炬、金枝槐等,中层以樱花、红叶李、碧桃等为主,下层以迎春、紫薇、石竹等花灌木和花草合理配置,采取自然种植的手法,疏密有致、层次丰富、色彩鲜明,使道路景观与大田景观得到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