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10月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阶梯”状标准。(见今日本报B05版报道)
一如当年卫生部发布的《老年人跌倒救助指南》,新政一出,习惯质疑、习惯不信任、习惯反向解读的舆论一片哗 然,尽管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指南》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尽力教会孩子这些”与“不会这些就不达标”显然是两个概念。换言之,孩子即便有差异,相近年龄段总有自己的共性特质,应当有近似的“应知应会”的内容。由是观之,《指南》其实是教育精细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指南》不可怕,可怕的是急功近利、刻板比较的幼教或家长。《指南》不能成为成人拿孩子攀比的标准。你想自己的孩子发展成什么样子,并不取决于柔性的“成长标准”。相反,倒是“生死攸关”的中考、高考及其指挥下的基础教育,也许才真正决定了孩子们的人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