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拯墓 | |
京剧《铡美案》中,一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让多少人听得荡气回肠。事实上,包拯的公堂上没有三口铜铡,他任开封府尹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多。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案要案”,只是“包公戏”中的演绎和戏说。
公元1062年五月,64岁的包拯病逝,陪葬宋真宗永定陵。如今,人们慕名前往巩义市芝田镇后泉沟村拜谒包公墓,却发现这位千古名臣的身后之事有些凄凉。
坐镇开封 威名远播
公元1052年,54岁的包拯当了几年谏官,也许是感觉累了,“七求外任,出京四年”。宋仁宗给他加了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包龙图”这一称呼即由此而来),让他当了几年地方官。公元1057年三月,59岁的包拯又被委以重任:回京担任开封府尹。这段经历虽然只有一年多,却成就了他的千古美名。
北宋100多年间,出任开封府尹的共有180多人,平均每人只能干上半年多,可见京官有多么难当。这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务,非皇储、亲王或重臣不能担任。包拯既然坐镇开封府,就要干出名堂,他可不会顾及天子脚下那些皇亲国戚的面子。
上任伊始,他就改革诉讼制度,撤掉了门牌司。以前,老百姓告状“不得径造庭下”,要先经过门牌司,被小吏讹诈是常有的事。包拯看到了其中的弊端,下令打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同时,他的清正廉明、铁面无私也震慑了权贵,没人敢再胡作非为,以身试法,一向号称难治的开封府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
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一次涨水淹了南半城,使许多百姓无家可归。包拯一调查,发现是因为一些达官贵人在河上筑堤坝,建“水上花园”与两岸的豪宅相连,才导致河水泛滥成灾。他立即下令毁掉亲这些亭台水榭,皇帝来讲情也不行,很快水患得以解除。
权贵们对包拯十分忌惮,老百姓却很爱戴他,尽管他总是那么不苟言笑,过于严肃。据宋史记载,当时“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意思是想看到包拯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京师还流传一句话叫“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包拯和阎罗一样不讲情面,可见人们对他何等敬畏。
公元1058年6月,包拯当了一年多开封府尹后,升任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他在经济改革方面颇有天赋,并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上缴的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公元1061年,他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宰相。尽管已成为中央执政长官,但包拯仍衣着俭朴、饮食简单。
不过,他的名字在当开封府尹时已是妇孺皆知。根据《甲申杂记》记载,西羌的于龙呵归顺宋朝后,说自己平生最仰慕包公,请求宋神宗赐他包姓。神宗很高兴,赐他一个名字叫“包顺”。
小说戏曲 书写传奇
今天,通过各种小说、戏曲的传播,包拯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人们都知道那个为民做主的“包青天”。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人们称他为包公。
人们所看到的包公,总是一副面黑如炭、威风凛凛的样子,前额上还有一弯月牙,俗称“月形脑门”,他甚至还有个别名,叫“包黑子”。实际上,这只是文艺作品塑造铁面无私的人物形象时的需要,是一个脸谱。真实的情况是:这位进士出身的书生一点儿也不黑,他的肤色和常人一样,甚至可以称其为白面书生。至于他的身高,有人考证说只是中等身材甚至稍矮,看上去并不威风。
通过小说和戏曲了解包公的人,也都熟悉他的尚方宝剑、三口铜铡和身边的“四大名捕”——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老百姓有了冤屈,可以趁包公坐轿出巡时拦路喊冤,也可以到开封府公堂上击鼓鸣冤。他敢杀负心驸马、砍国舅脑袋、铡侄子包勉、打皇后銮驾……其权力甚至延伸到了阴阳两界,能“日间断人,夜间断鬼”,无论什么样的案子,他都能审个水落石出。这哪里还是凡人啊,分明是神灵!
真实的包拯,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也没有宝剑、铜铡及“四大名捕”等,这些都是后人的善意演绎。
关于包公的小说及话本等,宋代就已经有了。以包公为主角的长篇公案和侠义小说,最著名的当属《三侠五义》(原名《侠义忠烈传》),作者为清代说书艺人石玉昆。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主要讲述包公在展昭等义士的帮助下,破冤案、除贪官的故事,这些故事后来又成为戏曲《打銮驾》、《打龙袍》等的题材来源。包公戏久演不衰,几乎涉及所有的戏曲种类,甚至被拍成多部电视连续剧,也寄托了人们对“包青天”这一理想人物及公平正义的向往。
包公戏又称黑头戏,其唱腔浑厚豪迈、刚正粗犷,被称为“黑头腔”,十分受人欢迎。曲剧“黑头腔”的开创者,当属我市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孟津人谢禄。他1920年出生于铁谢村,1988年去世,从艺40多年,在《铡美案》、《打銮驾》、《包公告状》等几十个剧目中塑造了活生生的包公形象,被誉为“活包公”,对曲剧“黑头腔”的形成贡献巨大。我市曲剧名家蓝文祥也常演包公,他的《包公辞朝》堪称经典。
千古名臣 身后寂寞
公元1062年五月,64岁的枢密副使包拯病逝于开封,百姓莫不伤感,宋仁宗赵祯也十分哀痛,为此停朝一天,并亲自上门吊唁。他感念包拯一生忠直,追封其为礼部尚书,谥孝肃,让其陪葬真宗永定陵。
包拯秉性直率,在朝中朋友不多,却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比如奉旨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比包拯小20来岁,他评价说:“仁宋时,包拯最名正直。”
这位“最名正直”的名臣只有一首诗和《孝肃包公奏议》(即《包拯集》)传世。此外,他还留有简短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意思是说,后世子孙当官,如果谁有犯赃受贿等行为,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不算他是包家人。由此可见,包拯是真的铁面无私,即便对自己的子孙,也不肯有丝毫的通融。
包拯两兄早死,他是单传,到他儿子这一代,人丁也不旺盛。因此,他的后世子孙南迁后,并无特别显赫的人物出现,只是淳朴的家风一直流传下来。
明嘉靖年间修《巩县志》,记载包公墓在“巩县西宋陵”中,位于永定陵西北,北与寇准墓遥遥相望,这个地方就在今天的巩义市芝田镇后泉沟村岭上。近日,我先来到永定陵打听后泉沟村怎么走,这里的工作人员苌先生说,包公墓在永定陵西北一公里处,往后泉沟村方向走,路上能看到标志。
根据苌先生的指点和沿途的指示牌,我花了约20分钟,终于在村里找到了“包拯陵园”的牌子,也就是包公墓。门口有个小卖部兼售票点,进园参观者每人需交费10元,却没有票,如果有人砍价,5元也可以,收费的中年妇女自称姓刘。
我交钱进去,发现包拯的陵园不大,也很安静,神道两侧有两三尊石羊、石虎和望柱,长约百米的神道尽头,就是高四五米的包公墓。墓前有一通清康熙年间所立的石碑,上有“宋丞相孝肃包公墓”几个大字。可以看出,平时这里少有人来,与包公的名气相比,他的身后之事有些凄凉。几名外地游客慕名从400公里之外而来,却在进园后不到5分钟就匆匆离去了。他们见到了包公墓,却因那10元不开票的收费而模糊了心目中的包公形象,不免有些失落和不平。
目睹这一幕,我突然担心:这样下去,千古名臣包拯的身后之事恐怕要更为冷清和寂寞了。难道,这就是他脸谱后的真实人生?
包公墓寻古小贴士
自驾车、骑自行车路线:包公墓在巩义市芝田镇后泉沟村。从洛阳新区开元大道出发向东,穿过二广高速进入洛偃快速通道后,继续向东约24公里到达顾县镇;再向东沿310国道走18公里左右,即可到达巩义市永安路,从永安路路口左拐,向北走约两公里见路口右拐,再走约400米就到了包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