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
旁白:清晨,大山里的空气格外清新。由于很久没有下雨,地里一直干旱,大家只能用水管把水接到田地里来。农田里,一个拄着拐杖正在浇水的人,就是乡村教师孙克会。
记者:浇水怎么浇?
孙克会:浇水是从山那边引过来水,因为那边有个水电站,从人家渠里面引过来水。
旁白:孙克会是汝阳县孤石村小学的一名教师,13岁时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左腿,从此,他便离不开拐杖。
孙老师一家四口人,妻子是位普通农村妇女,身体不好,需要长年吃药,儿子又患有肌肉型营养不良,生活、行动都不方便。全家人都靠孙老师一个人微薄的收入生活,他还要支付儿子和妻子的医药费,几口人住在三间平房里,和隔壁白墙房比起来,孙老师的家显得简陋很多。
旁白:孙老师所在的孤石村位于汝阳县的大山之中,2006年以前,山上的路还没有修好,都是土路,需要过河。孙老师拄着拐杖,要走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
孤石小学是村上唯一的小学,村上所有的孩子都在这里上课,学生多、老师少,是学校现在最大的问题。
孤石小学校长吕恒:(孙克会)以前是老(只)教语文,这学校就是缺一门数学课,缺数学老师,没人教数学。原来有个教数学的退休了,现在没人干。孙老师说:“那不行我教吧。”
旁白:孙老师年轻的时候考入孤石小学当了一名乡村教师,一教就是36年。36年来,他克服了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孙老师平时也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个人时间他还经常去学生家里看看。
画面:孙克会骑着三轮车,带着一箱饮料,去家里看望一名学生。
孙克会:这个学生家比较困难,他父母都不在家,全靠他爷爷、奶奶照顾。听说他爸在打工的时候受伤了,现在还住着院。(指着前方)这个学生家快到了,前面是一个路口,到路口过去河,上个小坡就到了。
画面:记者随孙克会来到河边。孙克会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带给学生的一箱饮料。记者看着河上简易的木桥,有点害怕。随后,孙克会熟练地到达对岸,还不时叮嘱身后的记者要小心。身后的记者艰难地走过小桥。
记者:我这都害怕,您还抱着箱子,没事吗?
孙克会:在这山区我都习惯了,上山我都可以上。
旁白:学生的奶奶一看见孙老师来了,马上迎了出来。
画面:孙克会和学生的奶奶在简陋的小屋里聊了一会儿。
旁白:从学生家里出来后,孙老师一直在叹气。他说,山里的孩子真的很困难,他很希望能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让孩子们走出大山,闯出一片天地,他觉得自己再苦再难都是值得的。
【下集】
旁白:54岁的孙克会是汝阳县孤石小学的一名教师,36年寒来暑往,孙老师克服了身体残疾带来的诸多困难,为700多名学生铺平了成长之路。
下课铃响了,孙老师走下讲台,已是满头大汗,刚走出五年级教室,四年级班上又出现了情况。
孙克会:急性肠炎,赶紧联系(家人)。
旁白:四年级班上一位同学因为天气炎热,再加上肠胃不舒服,正在教室大口地呕吐。孙老师联系了一圈,还是联系不到学生家长,学校周围也没有任何车辆。碰巧,县城中心校的张老师开车来孤石小学办事,孙老师搭了这辆车把孩子送往医院。
画面:坐在车里的孙克会搂着身边生病的同学,时不时地摸摸他的头安慰他。到了王坪乡卫生院后,医生领着孙克会一行人来到门诊室。医生罗平天立即对学生进行检查。孙克会站在学生旁边,不时地用手绢帮学生擦去额头上出的虚汗。
旁白:孩子输上液,孙老师就赶紧返回学校了。孙老师告诉我们,最近天气炎热,学校总是有孩子出现中暑的症状。他想今天放学后去家里的后山采点草药,给孩子们熬点凉茶。
画面:在孙克会家后面的山上,孙克会正在为孩子们采草药。
孙克会:这两天很热,每天(的气温)都是三十六七度。竹顶(叶子)能去火。
记者:竹叶还和什么煮在一起?
孙克会:二花(金银花)、薄荷。采点薄荷吧,薄荷也有祛暑清热的功效。
旁白:第二天,凉茶煮好后,校长和孙老师组织了全校学生来喝。一听说学校给煮了凉茶,学生们都兴奋地拿着杯子、碗跑出教室。每个盛到凉茶的孩子,孙老师还都给放上一勺白糖。
旁白:身体残疾给孙老师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但是孙老师用拐杖支撑着自己在教师这个岗位,一站就是36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孙老师说,山里条件不好,但是教育是公平的。每天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再苦再累都不算啥,他愿意一直教下去。
(见习记者 程芳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