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雅琦 |
|
核心提示
2009年,信阳红的名字一经出现便如春雷般响彻九州。近几年,信阳红茶发展迅速。13年前只身一人来到洛阳打拼的汪建华,也借此东风,把信阳红茶带到了洛阳。历经十余年发展,他不仅安家洛阳,还在洛阳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只身闯洛开拓茶叶市场
汪建华原本是信阳人,供职于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公司,目前是该公司洛阳分公司总经理。
2000年,汪建华所在的公司决定向北发展。汪建华被公司派到洛阳开拓市场。
在汪建华的记忆里,当时的洛阳人似乎对茶没有太多挑剔,什么茶都能接纳,不像信阳、平顶山等地的消费者大多喜欢信阳毛尖。
来洛阳时,他身上带了10余万元。出了火车站,他有些迷茫。这个陌生的城市,哪里繁华,哪里适合开店,洛阳人喜欢什么样的茶叶,这些问题在他的脑海里都还是个问号。
安顿住之后,汪建华便开始走街串巷,寻找合适的位置和店面。几经寻觅,他在西工区凯旋东路发现一处店面,面积有100平方米。他认为,这个地方交通便利,处于繁华地段,人流量大,是开店的不错选择。于是,他把这个店面租了下来。
400元给了他坚持的希望
但是,当时市面上的茶叶店面积通常在十几平方米到二十几平方米。100平方米的茶叶店在洛阳很罕见。周围的邻居都问他:“你这个茶叶在洛阳不流行,又开这么大店,到底行不行呀?”
事实也的确证明别人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开业第一天,零收入。开业第二天,零收入。到第三天白天依然没有开张。
第三天晚上8店多,许多店铺已经关门,天色已经黑下来,街上的行人也寥寥无几。就在汪建华也准备关门时,来了一位顾客,买走了400元的茶叶。
“我当时想:终于开张了。”汪建华说。人们常说,坚持就是胜利,只要有了第一笔买卖就会有第二笔。400元的茶叶销售给了汪建华坚持下去的希望。
转变策略迎来转机
为了聚人气,汪建华把100平方米的店面分成了两部分。前面一半用来销售茶叶,后面一半改造成了茶社。
他在后面放了些桌椅,这样消费者来了只需出20元就可以坐下来喝茶。
人气虽然有了,但是销售业绩一直不好。第一年他的营业收入只有十六七万元。由于不赚钱,用不起空调,他就从老家带来木炭,在店里生炭火取暖。
之后生意虽然逐渐好转,但是始终不理想。在这过程中汪建华凭着良好的人品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一位朋友向他建议,把店里的茶社重新装修改成包间。这样一些消费者来此有一个较为私密安静的喝茶环境,提高喝茶的品位。汪建华照做,果然吸引来不少有实力的潜在客户。
除了改变店内经营策略外,汪建华也开始在店外发展。他主动联系一些企业,向他们推荐信阳毛尖。通过招投标、朋友介绍等形式,他把茶叶成功的销售到一些企业,作为福利发给了职工。汪建华说,这部分销售利润很薄,但是量大,更重要的是借此提高了文新茶叶的知名度。
借力发展进入快车道
汪建华说,他来洛阳的前7个年头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到2007年开始加速发展。真正开始快速发展是在2010年。
2009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信阳视察时,指出信阳可开发信阳红茶,并给信阳红茶起了个厚重而鲜亮的名字:信阳红。
信阳红的成功开发,不仅让信阳当地人受益,远在洛阳的汪建华也受益颇大。2010年,他在南昌路上开了第二家店,面积200多平方米。2011年他把位于凯旋东路的店进行搬迁升级。
因公司发展迅速,他们需要在洛阳打造一个形象店。于是,汪建华在洛龙区太康路,投资300万元开了一家店,该店属于一店一馆,在这里既可以品上佳的信阳红茶,又能吃上地道的信阳菜。
信阳红,红遍中原大地,茶香溢满洛阳时,也为汪建华带来了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