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家住老城区的志愿者“荷花”平时一直活跃在我市民间公益活动第一线,她的丈夫也大力支持她。不幸的是,她的丈夫上个月被查出患了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个家庭的困难情况被别的志愿者发现后,支持和鼓励潮水般涌向他们。(见本报昨日A11版报道)
如今,总有人爱说“好人难当”。无疑,这个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转型社会对人生存现状的挤压,媒体“好人伤身又伤心”的报道等,常刺激、考验着我们心中的善良和美德。
我们有理由抱怨甚至愤慨,但更应该看到,就在自己身边,有24年帮助117名离家儿童回家的“最美警察”邹清林,有36年扎根大山育山娃的“独腿教师”孙克会,也有经济并不宽裕却尽己所能投身公益的网友“荷花”。我们给予这些好人最高的敬意与褒奖,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素不相识的人也会热情伸出援手。
全国文明城市洛阳,从来不缺向善的力量,“好人有好报”,这一最朴素的道德信条根植于大家心中。
让好人有好报,能让整个社会感受到道德的香馨,能唤起更强大的正能量。当然,做好事者不图回报,但假如一个常向他人伸出援手的人遇到困难却难获帮助,打击的是整个社会的行善热情。向善的力量,需要呵护,需要回应。
在这里,笔者想说两个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他人落水,便奋不顾身将其救了上来,落水者的家人为表谢意赠他一头牛。子路心中有些不安,孔子却召集学生们表扬了子路的行为。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子贡到鲁国游历,顺路赎回了在国外为奴的鲁国人,国君按规定赏他财物,被拒绝。子贡为此感到自豪,却遭到老师的批评。
孔子告诉弟子们,“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他的意思是,做好事得回报,能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大家就会明白道德标准不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更多的人会去做好事、行善举,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也就更美好。
好的风气骂不出来,好人得好报却能温暖好人、造就好人。看到潺潺爱心,暖流不断地涌向自己,爱心志愿者“荷花”流泪了,她说自己看到了生活的曙光,也会在公益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其实,在我们身边,道德心一刻都不曾离去。需要做的,是给它更多保障和更多信心。帮助“荷花”的人还在不断增加,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与他们素不相识,但在这越来越冷的深秋,想到可能曾在城市某个街头与这些好人擦肩而过,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