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君山游客服务中心 |
|
核心提示
以前提起栾川,人们的印象是矿多,如今再提起栾川,人们的印象则是山水秀美、空气清新的“旅游胜地”。日前,“栾川模式”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栾川再次成为焦点。
探索:贫困县创出“栾川模式”,扬名全国
早在1992年栾川开发第一个景区鸡冠洞时,没有人会意识到,旅游能够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那时,不少人认为,搞旅游不如开矿。
潭头镇重渡沟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世纪90年代,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1999年,栾川县委、县政府决定发展山水旅游,在动员村民经营农家宾馆时,多数人认为:“没人会来咱这小地方旅游”。
后来,政府以旅游补贴的形式选了5户人家做试点,丰厚的利润一下子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13年过去了,该村已拥有300多家农家宾馆、一家4星级酒店,日均接待游客万余人次。2006年,重渡沟被评为4A级景区,全县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
为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栾川,不管什么产业都会自觉地按照旅游标准开展工作:工业建设不但要注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还要考虑工业本身是否可以带来旅游经济;农业生产要为农业观光体验游提供便利;农家宾馆兴建和装饰要与游客需求及乡村特色相结合。这一旅游发展模式被业内专家称为“栾川模式”。
成就:从“无A”到A级景区数量全国县级第一
地处老君山景区深处的莘家庄村是栾川乡七里坪村的一个自然村,村民莘作林说:“老君山景区没开发以前,村里80%的人口都穿草鞋,种地口粮都不够吃。”
老君山景区开发后,莘作林腾出三个房间,每个房间放5张床,游客吃住一天15元。那时,莘作林家每年能收入几千元。
老君山景区原为国有林场,2007年8月,林场进行改制,引入社会资金,进行管理、开发、经营。此后,老君山景区发展日新月异,游客越来越多,莘作林家的年纯收入增至十几万元,家里已买了3辆车。
去年,莘作林的老房子旁矗立了一座新建的三层楼房,里面共设45个标准间。“条件好了,农家乐宾馆也要‘与时俱进’。”莘作林笑着说。
栾川县旅工委主任孙欣欣说,老君山只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1/3的人口都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栾川县拥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5家,A级景区数量居全国县级第一。全县34万人口中,直接、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0.8万人。与8年前“栾川模式”提出时相比,33%的农民就地转变为旅游从业人员。
评价:“栾川模式”转型及时,有借鉴意义
“我国正处在生活方式转型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转变,旅游已不仅是观光,还要有更深层次的生活体验。
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转变,“栾川模式”也在自我转变和提升。
10月26日,在“栾川模式”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上,与会专家将“栾川模式”由8年前的“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提升至“幸福导向、旅游引领、深度融合、全面统筹、创新载体”。
“我国70%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县区旅游资源可以说是空间无限。”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称,“栾川模式”的转变提升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培华认为,新的“栾川模式”,其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对旅游实践工作经验的提升和总结,而是从县域经济的整体视角出发,着眼于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以健康幸福生活方式为核心理念,推动“栾川模式”引领我国第四代旅游、第三代县域经济发展,为我国县域旅游二次创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未来:吃住行、游购娱,栾川都中
“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到栾川旅游。”栾川县旅工委副主任段军伟称,如今的栾川四季节会不断:春有老君山文化旅游节,夏有栾川消夏养生季,秋有伏牛山金秋红叶节,冬有伏牛山滑雪节。
如今的栾川,已成为17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14个乡镇中有13个开发有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形成了溶洞游、山水游、森林游、农家游、休闲游、滑雪游、温泉游、红色游等八大旅游品牌。
前不久,业内专家石培华和他的团队还特意为栾川编制了建设国家山地旅游度假试验区规划,让栾川旅游的未来格局逐渐明晰:以城关镇、栾川乡为主体,构建养老养生板块;以石庙镇、陶湾镇为主体,发展滑雪、漂流山地运动板块;以白土镇、狮子庙镇为主体,发展中药材、林果基地等旅游特产板块;休闲度假板块、构建休闲农业板块、构建温泉疗养板块……
段军伟称,栾川未来的目标就是,你在旅游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栾川就有什么,吃住行、游购娱,栾川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