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19日,《东北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洛阳建立民主市政府,市长杨少桥已入城办公。
杨少桥生于1914年,山西省清徐县人,1947年任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副主任。1948年,第一次解放洛阳前夕,他被任命为洛阳市市长。解放军再克洛阳后,他任洛阳市长兼城防司令。
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是陈谢兵团1947年发动豫西战役时根据中央指示成立的,辖7个专区37个民主县政府。
其实,早在当年3月13日,我军最后肃清城内残敌的战斗还在进行时,杨少桥即率领所属各机关人员入城工作。18日,我军主动撤出洛阳,洛阳市民主政府移至城郊办公。4月5日,陈谢兵团再克洛阳,洛阳市民主政府再次入城。
杨少桥刚入洛阳办公时,洛阳破败不堪,满目疮痍,许多问题需尽快解决,燃眉之急是粮食问题。
第一次洛阳解放后,市民主政府开仓救济市民。3月14日,仅西关、火车站两处就发放粮食7.5万公斤、盐2500多公斤;15日、16日,除继续发放粮食外,又给贫苦市民发放衣服、棉花。
第二次洛阳解放后,因城内存粮不多,市民主政府一面向群众宣传,一面到洛阳周围联系调粮。太岳解放区决定大力支援洛阳,但两地相距几百里,又有黄河阻隔,运输困难。杨少桥几次带人往返孟津黄河渡口,打电话、写信,组织人力、车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粮食运到了洛阳城。
洛阳是军事重镇,长期被国民党政府把持,部分市民对新生政权还有疑虑。为了恢复生产,杨少桥想了很多办法。当时洛阳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力车,市民都叫它“洋车”。刚解放时,市民认为坐“洋车”的人是“地主老财”,是剥削阶级,政府要惩处。这样一来,靠拉“洋车”为生的人没了生意,不得不靠政府救济。
杨少桥和其他几位领导商量,决定来个“现身说法”。一天,市民主政府领导10多人一人坐一辆“洋车”,浩浩荡荡在市内主要大街兜了一圈,沿途百姓都驻足观看。第二天,拉“洋车”的人又有了生意,后来慢慢好起来,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做法后来在开封解放时得到推广。
老洛阳人好看戏。当时市民中纷纷传说“共产党反对看戏,看戏就是‘腐化’”,市民不敢进戏院,导致几家戏院都关了门。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市民主政府精选了一些内容健康的戏,出面连包几场,主要领导都去看戏,《新洛阳报》也公开报道。很快,几家戏院又都开张了,市民文化生活逐渐活跃起来。
1948年5月,中央决定重设中原局,将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拆分为豫西、陕南两个区,洛阳市是豫西行署的直辖城市。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成立后,杨少桥升任豫西行署副主任,洛阳市市长一职由王均智接任。
新中国成立后,杨少桥先后担任财政部副部长、粮食部副部长等职,1996年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