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日前,一张光绪年间由日本印制的中国地图(上图)现身我市,图中不仅包括当时中国各省的行政划分、交通、河流等信息,还详细标明了各地的主要物产。当时的日本人,为何对中国各地物产了解得如此详尽?又为何在地图上标明“国民必携”?物产标注缘何未覆盖西部四省?其中谜团,期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解开……
1 这张从栾川收购的地图,是百余年前日本人绘制的
近日,我市民间藏家晁会元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他收藏了10余年的地图。
该地图呈正方形,边长约65厘米,纸质较厚,上印有“东经106°~124°,北纬20°~50°”范围内清代中国的大部分疆域版图,东、西部部分疆域不在地图范围之内。
由于年代久远,地图边缘焦黄发脆,部分折痕处已有破损。
地图上方,一椭圆框内标注着地图名称“清国新图”,名称下还有一行字“附物产详注”。
据介绍,这是一张由日本人绘制的清代中国地图。与一般疆域图不同的是,该图不仅包括中国当时各省的行政划分、交通、河流等信息,还详细标明了各省份主要物产信息。
地图左下角的几行小字则注明该图的出版信息。印刷时间“明治三十九年七月廿九日”,发行者“水谷延次”,印刷者“大须贺敬三”,发行所“善忍堂”。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日本明治三十九年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而善忍堂是日本东京一家地图调制所,即专门印刷、出版地图的机构。日本明治年间,善忍堂先后绘制了“大清国全图”、“最新中国各省分图”、“世界全图”以及中国各省、地区和周边地区分图等地图。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张地图名称的正上方赫然印着4个黑色大字“国民必携”。
晁会元介绍,这张地图是他十几年前在栾川县收购古籍时所得的。当时,他在一户没落的大户人家收购了不少古籍,临走时,那家人又翻出这张地图问他要不要。
20多年的收藏生涯中,晁会元曾在一些拍卖会上见过几次清代时期日本绘制的中国地图,但从未见过这种“物产图”。密密麻麻的物产信息和“国民必携”四个字,让他觉得“这里面有故事”。
2 各地物产记录详尽,当时洛阳的特产为“粟”
得到地图后,晁会元将其收藏在家中,一直未仔细研究。直到不久前和朋友聊天时,他才重新取出了这张地图。
细细琢磨该地图时,他为图中的详细信息暗暗吃惊。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地图中地名、交通、行政划分均是黑色小字,唯独各地的物产名称被印成红色,且字体略大;物产内容从矿产、农作物到水果、手工艺品,应有尽有。
我们摘录了以下几个省份的物产信息:
直隶省(今河北省一带):炭矿(煤矿)、豆、花岗岩、大理石、钼矿;
河南省:麻、粟、高粱、棉丝、麦、茶;
贵州省:烟草、水银、白糖、米、锡矿、石炭、肉桂;
广东省:金矿、茶、藤竹、米、烟草……
另外,浙江的扇、福建的筝、景德镇的瓷器等工艺品,广西的荔枝、芒果及湖南的橙等水果,东北的驼毛、河北的牛骨、湖南的牛皮等畜牧副品,在这张地图上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
记者找到地图上清代时期的洛阳——河南府,此处标明的特产是“粟”,即小米,而距洛阳不远处的周口、漯河一带,标注着今天已向南迁移种植的“茶”。(右图)
“太详细了!可以说当时的日本甚至比清政府还了解中国。” 晁会元感叹道。
3 铁路与“租借地”再现列强瓜分下的中国
除物产外,该地图上纵横分布的铁道线路也引起了我们注意。
在这张地图上,铁路分为“既成铁路”和“未成铁路”,即已建成的铁路和待建铁路。
地图显示,当时国内已建成的铁路有北平(今北京)至武汉的“平汉铁路”、济南至胶州湾的“胶济铁路”,其余铁路则主要分布在东三省。
根据贵州师范大学学者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的贡献》一文,该时期的铁路多由英、德、日等列强自行修建或“支持”清政府修建而成,其主要作用是方便其在华经商及对中国资源掠夺外运,这也是为何这些铁路的终点大多在江河航道、港口的原因。
除了已建成的铁路,该地图中“未成铁路”的分布则四通八达,基本覆盖各个省份,其中部分线路与今天的焦枝线、京广线等高度“吻合”。
这些铁路网是清政府的规划,还是列强进一步侵华的野心?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早在1887年,清政府就作出了规划铁路的决策,经过对筹款方式、路线规划、修筑计划以及铁路国有等现实主题的讨论,1906年,清政府基本对各省修筑铁路的请求都予以批准。而1906年,恰好是该地图绘制的年份,日本人获得信息的灵敏度可见一斑。
此外,沿着“清国新图”中国东部海岸线细细观察,不时会发现小小的“租借”字样:旅顺,日本租借;香港,英国租借;胶州湾,德国租借;刘公岛,英国租借;澳门,葡萄牙租借……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张地图客观地反映了清政府统治下的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列强瓜分与威胁。”市文史专家赵跟喜说。
4 “国民必携”疑为日本对国民进行侵华教育的罪证
日本人为何对清代中国各地物产了解得如此详尽?又为何在地图上标明“国民必携”?
查阅大量资料后,晁会元猜测,这可能是日本早期对本国民众进行侵华教育的罪证。
赵跟喜介绍,日本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一直有移民大陆的需求。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东京又发生大地震,主流学者认为日本岛不适合居住,而与其相邻的中国,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是其梦想的天堂。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曾以经商、劳务输出等借口派出大量间谍,秘密调查中国的资源物产、政治动态,甚至对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对中国各地的物产了解得如此详尽了。
2005年,我国某媒体公布了民间藏家收藏的两本日文版图书,分别为高野江基太郎著、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发行的《日本炭矿志》以及北支那株式会社调查局编制、昭和十七年(1942年)九月发行的《支那地质矿物调查报告》第四号。这两本书均被学者认为是日本秘密调查中国矿产、侵华野心蓄谋已久的罪证。
5 了解一步步加深随之而来的谜团也越来越多
随着了解的一步步加深,这张地图或许会带给我们更多信息,谜团也会越来越多。
这张地图上,中国西部的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的物产未被标注,只是简单以该图的“省际线”划出区域轮廓。
难道说,探索物产的人未能到达那些地方?
如果说这是一张当时日本“国民必携”的地图,它是如何流落到栾川的?
从印刷到现在的100多年里,这张地图经了哪些人之手?又是怎样被保存至今的?
…………
也许,随着更多专家学者的介入,这些历史谜题能被一一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