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两宫回銮”的那段往事(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11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两宫回銮”的那段往事(下)
□记者 孙钦良
    此篇记述两宫在洛情状,旨在还原历史真相。第一,慈禧过洛阳仅是假道返京,并未关心民生。第二,慈禧、光绪未到千祥庵看碑帖,也没拜谒过宋太祖庙,只去了关林和龙门。

    1 慈禧过洛阳仅是假道返京,并不关心民生

    近年来,有人出书或撰文写“两宫回銮”,塑造了一个“人性化的慈禧”,说她在洛如何亲切接见地方官员,如何关心国计民生并为国难流泪,并以旧史家“只见朝廷,不见国家”之心态大写“两宫回銮”之盛况,重蹈“帝王至上”述史观,这种附会的“史料”与史实严重不符,必须予以廓清。

    我们知道,“庚子西狩”与“两宫回銮”在清末并非光彩事,连清廷正史都有所避讳。今人所依据的无非是《庚子西狩丛谈》和地方县志,而严肃史家为保持史料真实性,并不以地方街巷传闻为凭,亦不以县志“两宫回銮盛况”为据,原因有二:第一,民间向来有帝王情结, 街巷传闻喜欢描述帝王驾临之排场,并以帝王驻跸本地为荣光,各地传闻中粉饰的成分太多。第二,地方县志均为“时人记时政”,阿谀奉承者大有人在,故须去伪存真,不可一味采信。

    我读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下文简称为《丛谈》),有两种感受。

    第一,原为怀来县令的吴永,毕竟是清朝属官,其立场当然是站在统治阶级一方,譬如《丛谈》第一句便是“庚子京畿拳祸”,直接把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称为“拳祸”,这就是立场问题。但即便是这样一位清朝官员,也如实表达了对两宫逃亡的不屑和不满,写出了慈禧逃亡时的狼狈和回銮时的铺张浪费。

    第二,吴永在口述慈禧、光绪过洛阳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并未粉饰慈禧对洛阳民众的关怀,而是直接揭露河南知府文悌为巴结逢迎慈禧,不惜花数百万银两接待两宫的事实。

    《丛谈》这样写道:“次日(1901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往瞻行宫(洛阳周南驿),则局势宏丽,陈设皆备极精好。谓文守(文悌)惨淡经营,已逾数月,殊不免有人劳鬼劳之感想。”吴永是打前站的,他因最初在怀来县任上为“两宫西狩”提供食宿而受到重用,临时被提拔为前路粮台会办,回銮时他仍打前站,从陕西一路走来,目睹了各地的接待规格,认定唯洛阳接待规格最高。其中,“惨淡经营”是指文悌最早向京城申请,请求拨款8万两装修周南驿,无奈只搞来3万两。钱不够,他不惜卖掉洛阳西门外周公庙两侧官田;“已逾数月”说的是文悌早就期盼两宫过境洛阳,提前动工装修行宫并扩修道路,短时间内搞了这么大的工程,催动洛阳官民付出巨大劳动,其劳动强度之大,使鬼神皆惊,而文悌为了催促工程进度,说得最多的就是“快快快”。

    说这么多的“快快快”干啥?不是为了百姓,而是驱使百姓,为的是讨好慈禧,以便得到重用与提拔。难怪连见多识广的吴永都有了“殊不免有人劳鬼劳之感想”。再看慈禧到洛阳后,关心洛阳民众了吗?记者查《洛阳市大事记》,发现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也就是“两宫回銮”的头一年:“夏秋间,伊、洛、瀍、涧同时暴涨,淹没民舍、庄稼。洛阳灾荒,四乡居民逃至陕西省者络绎不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也就是“两宫回銮”的前夕,写道:“夏,大旱,二渠以下洛水断流。”当时洛阳天灾频频,慈禧从西安往洛阳而来时,一路上看到逃荒人群不断,百姓饿死路旁者甚多,陕县、渑池等民众无力修路,又遇阴雨,道路泥泞,两宫车马随行进程十分缓慢,道路狭窄处两顶轿子必须错开了才能通过,而轿中的达官贵人不同情人民流离失所,反而埋怨道路难行。

    再看慈禧至洛后,都干过什么事情。

    2 慈禧、光绪没有造访宋太祖庙和千祥庵

    《丛谈》写道:“九月十七日,仍驻跸河南府。奉旨须留驻五天。”此日,未见慈禧接见洛阳官员的记载,亦不见两宫到洛阳庙宇烧香。“十八日,仍驻跸河南府。予(吴永,下同)与黄小宋太守璟、周左麾太守铖,同乘车马出东门外,至一大寺寻碑。隋唐石刻,所在林列。摩挲往复,令人目不暇接。惜日色向暮,已不能尽辨字画,恨不得学李阳冰(唐书法家),于碑下作三日寝处也。”这里提到的“黄小宋太守璟”,并非两宫随行人员,而是从开封临时来洛的黄璟,字小宋,号蜀泉、铁石道人,清末画家,与吴永是朋友。当日,此三人同乘车马,到洛阳东门外一大寺中欣赏碑刻书法。

    吴永说的“大寺”应为千祥庵,其废址位于今爽明街东、中州东路北,明末所建,清初重修。此庵坐东朝西,南北各一跨院,规模甚大,所以吴永说是“大寺”。北跨院建有“存古阁”,陈列碑刻字画,这对于喜欢此道的吴永、黄璟来说,不能不看,所以他们一直看到“日色向暮,已不能尽辨字画”时,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城中——若当日慈禧、光绪也来千祥庵看碑,吴永必然要写两宫情状,怎能仅为自己做了一篇“寻碑日记”?

    但近有“两宫回銮”系列文章中写“十八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出洛阳东门外,在一寺院观看隋唐石刻”,实不准确,应予以纠正。《丛谈》接着写道:“ 十九日,仍驻跸河南府。两宫于召见军机办事后,辰刻即出宫,谒关帝陵,幸龙门、伊阙;进膳后,复幸香山寺。王公大臣,多半随从。予亦前往侍班,因历览三龛、涌珠泉、宾阳洞诸胜迹。”一行之人,先谒关林,举行了较为严肃的祭拜关公仪式,慈禧太后见了关圣神像,一时间百感交集,下旨发帑银两千两,令修葺关林建筑,并与光绪一起为关林题写匾额,慈禧题“威扬六合”,光绪题“光照日月”。有人说光绪题的是“气壮嵩高”,则是完全错误的。

    此日主要游览关林和龙门东西两山,活动量挺大,所以未与洛阳官员详谈地方治理与经济发展。

    “二十日,仍驻跸河南府,召见升允、松寿。”从 《丛谈》的叙述来看,慈禧、光绪游览龙门之后,身体疲惫,二十日之后便没有出城活动,这才开始在行宫召见官员,但召见的不仅有洛阳地方官员,还包括从北京来此汇报工作的、从陕西护驾随行入豫的以及从开封来洛迎候的官僚,主要是打听京城局势并询问下一站开封的接待事宜。至于最近洛阳有人写《两宫祭祀宋太祖庙》,认定慈禧、光绪于二十一日,来到爽明街,造访“夹马营”,拜谒了宋太祖庙,则是张冠李戴了。

    《丛谈》这样记述后来三天的活动:“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仍驻跸河南府。二十三日晚有旨:大驾明日启行。予乃先行登程。至洛城外,见有宋太祖庙,颓败已甚,门外有石碑,高寻丈,‘夹马营’三字,大书深刻,盖宋太祖降生处也。前行复有佛寺,规模宏大。乃入内瞻仰,丰碑古篆,夹道林立,但尘封漫漶,不易辨识。有住持老僧,向之问该寺缘起,竟瞠目不能答。回旋许久,不觉日暮,乃笼烛行三十五里,至义井铺(今称义井村,偃师首阳山附近)住宿。闻大驾明日过此,已预备矣。”

    以上说得分明:作为宫前侍班的吴永,得知两宫拟于二十四日离洛,便提前于二十三日下午“至洛城外”探访路径,是他看到了宋太祖庙,并抒发了一己之感受,两宫皆不见来此,何来“两宫祭祀宋太祖庙”?再说,吴永二十三日才见到有个“颓败已甚”的宋太祖庙,他这个打前站的尚未提请两宫游览,两宫怎会提前到二十一日来拜谒一座残垣断壁的庙宇呢?在这方面,我市作家沙草早有考证,两宫进城路线及造访之处,考据有理,可为佐证。

    3 “两宫回銮”过洛阳,共计9天,靡费巨大,惊动河南

    “二十四日早,自河南府启銮,辰刻至义井铺传膳。予于宫门外侍班后,仍先行,抵偃师县。申刻驾至,即在县署行宫驻跸。此地离河南府城七十里,本日辇道最长,故启跸特早也。是日召见湖北荆襄郧道朱其煊。”根据吴永记述,两宫于农历九月二十四日离开洛阳,远向开封,近趋偃师,准确无误,与笔者所见的多种史料吻合。

    两宫虽离了洛阳,却未走离河南府境,《丛谈》接着写:“二十五日,辰刻自偃师县启銮,申刻抵巩县驻跸。予于是日早间,先出城行三十五里,至黑石关。大驾即于此处渡洛河。已造有浮桥,皆用民舟联属,上覆以板,板上更用土平筑,宛如大道。行宫即在河畔。两岸绿树阴浓,群峰环拱,是一幅绝好图画。”其后慈禧在巩县稍住,并为当地富豪康家留下“康百万”墨宝,巩县行宫亦很豪奢,皆因文悌督办而成。此不多述,盖“两宫回銮”过洛阳,共计9天,靡费巨大,惊动了整个河南。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