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4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范纯仁:名相之子复名相(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11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范纯仁:名相之子复名相(上)
□记者 张广英
范仲淹像
范纯仁(谥忠宣)像 (资料图片)
    范纯仁出生于公元1027年,活了75岁,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为官50余年,是北宋后期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堪称一代名相。如今,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熟悉,只是因为他的父亲太有名了,掩盖了他的光芒。

    他的父亲是谁?就是无人不晓的范仲淹!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的万安山南麓有范仲淹墓,范纯仁就葬在他父亲墓园的后域。

    淳朴家风

    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名气很大,即使你不熟悉他的生平和政绩,也会记得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他有4个儿子,除次子范纯仁外,还有长子范纯祐、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这4个儿子个个都有出息,其中尤以范纯仁成就卓然。他从小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长大后无论为官、交友还是持家,都颇有父风。

    更难得的是,身为名相之后,范纯仁不骄不躁,不靠父荫上位。他凭自己的实力考中进士,从基层知县做起,最后官至宰相,深受朝廷倚重。其为人正直宽厚,堪为世人楷模。然而,在父亲光芒的掩盖下,范纯仁很难单独进入人们的视线。到万安山南麓拜谒范仲淹的游人中,很少有人会想起墓园后域还埋葬着范纯仁——范家的另一位北宋名相。

    上周,我冒着小雨来到这里,在74岁老人范广强的带领下,参观了范纯仁墓。通过范广强的讲述,这位北宋名相的一生在我眼前逐渐铺开。

    公元1027年六月,范纯仁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出生了,他的祖母谢老夫人在前一年刚刚去世。当时是北宋开国的第68个年头,仁宗皇帝在位,范仲淹正在南京为母守丧。按说,范家祖籍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谢老夫人应回去安葬,但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孤苦无依,又带着他改嫁朱家,现在再葬回去显然不合适。因此,范仲淹决定为母亲另择合适的茔地。同时,范仲淹在守丧期间也没闲着,还应邀到当地有名的应天书院主持教务,当时他已39岁。

    范仲淹自幼年求学开始,就常靠冷粥及腌菜充饥,生活十分艰苦,后来虽然当了官,有了不菲的薪俸,却不肯用来改善一家人的吃住条件,对奢侈安逸的生活十分痛恶。因此,范纯仁虽出生在官宦之家,却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范仲淹常常告诉儿子:“当年家贫,你们的母亲总是亲自下厨做饭,奉养老人。”因此,范纯仁对父母也十分孝顺。

    可惜,公元1037年,范纯仁刚11岁,他的母亲李氏就去世了。当时的大文学家苏辙曾在《范纯仁三代》一词中称:“山河之容,江汉其行。其君子正直,有羔羊之德;其后世信厚,有麟趾之风。”对李氏夫人赞誉有加。范纯仁虽年少,也“哀毁如成人”。

    父死入仕

    范纯仁自幼聪慧,熟读儒家典籍,口才也很好。虽然17岁时就以父荫补了太常寺太祝一职,但他不愿“不劳而获”,公元1049年,22岁的他通过努力考取了进士。

    朝廷对范纯仁的学问很欣赏,当即派他到常州武进当知县,范纯仁却借口“远亲不赴”,意思是离家太远了,不去。后来,朝廷又改任他为许州长葛(今许昌长葛)知县,他仍不去。范仲淹也纳闷儿,说:“远处你不去也罢了,近处你怎么也不去?”范纯仁认真地说:“岂可为了俸禄而轻易离开父母?长葛虽近,但到那里就不能侍奉您了。”就这样,直到公元1052年,64岁的范仲淹去世后,他又守丧3年才出仕为官。

    公元1055年,范纯仁终于“出山”,任职秘书省著作佐郎,旋即赴汝州襄城任知县。当时襄城百姓的生活很苦,范纯仁心里不安。他经过考察,发现这个地方适宜种桑养蚕,而丝绸的价格又越来越贵,便发动大家在汝河岸边和岗坡上种植桑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同时,他还把一些罪行较轻的罪犯从监狱里放出来,让他们也来种植桑树。这样,当地的经济很快就发展起来了,老百姓对他十分感激。范纯仁离任后,大家还对他念念不忘,把所种植的桑林称为“著作桑林”。

    公元1062年,范纯仁被举荐当了开封府襄邑(今睢县)知县。这个地方离京城很近,境内有专为皇帝卫士牧马而设的牧地,管辖权归中央所有。一天,范纯仁接到百姓举报,说有卫士牧马时践踏良田。范纯仁一听,立即将这名卫士抓起来处以杖刑。卫士的主管上奏朝廷,要治范纯仁越职之罪。范纯仁却毫不畏惧,上书仁宗皇帝说:“我当然知道卫士非畿邑小官所敢用刑的,但养兵的费用出自民田,卫士牧马而侵食民田,这些费用将从哪儿出?县令职在养民,我若坐视不管,还要县令何用!”仁宗觉得范纯仁说得有理,便下诏此后牧地皆隶属县治。

    当时朝廷重文抑武,为了让普通百姓子弟入学受教育,范纯仁还在襄邑更新校舍,购置学田,选乡里的贤德之士给学生们上课,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无罪被贬

    公元1064年十一月,范纯仁从襄邑任上被提拔为江东转任判官。次年六月,有“皇帝耳目”之称的御史台台谏一职空缺,亲政不久的英宗出于对范纯仁的赏识和信任,亲自擢升他当了御史。这是范纯仁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他从地方进入中央,开始参与朝政。

    可是,范纯仁上任不久就出了一件麻烦事。英宗赏识翰林学士王畴,想提拔他为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的官员)钱公辅认为此人资历太浅,不可重用,便把任命书退了回去,一点儿不给皇帝面子。英宗一怒之下,下诏贬钱公辅到滁州,没想到轮值的另一位知制诰祖无择认为这个处罚太重,也拒绝草制。英宗十分恼怒,决定将两人一块儿罢免。众人急忙劝阻,英宗才同意不贬祖无择,罚铜30斤了事。

    范纯仁虽是初来乍到,但看到不妥的事,劝皇帝更改诏令也义不容辞。因此,他两次上奏,请求为钱公辅恢复官职。英宗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谁的话也不听,此事终于不了了之。

    英宗亲政后,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濮议之争”。我们知道,仁宗无子,英宗的生父是濮安懿王。现在,安葬仁宗后,英宗开始考虑自己生父的名分问题。这事并不简单,朝中为此争论了一年多,也没有得出结论。

    当时,朝中分成两派:翰林学士王珪等人主张称英宗生父为皇伯,以韩琦、欧阳修等为首的宰执大臣则主张称皇考(即先皇)。双方各说各的理,吵得不可开交。英宗见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十分烦恼,只好下诏暂停讨论此事。

    范纯仁作为御史,负有谏诤皇帝、纠察百官之责,现在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他上书英宗,称宜按王珪等人的主张,称濮安懿王为皇伯。若称皇考,“上则违先帝之意,中则伤皇太后之心,下则失天下之望”,并批评韩琦、欧阳修等人奉承皇帝没底线,要求治他们的罪。可惜由于人微言轻,他的谏言又未被皇帝采纳。

    最终,英宗还是决定尊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为皇考。韩琦、欧阳修等人并不罢休,表示如果宰执大臣和御史势不两立,必有一方是错的,应该治罪。范纯仁等御史也因谏言不被采纳,负气集体辞职。公元1066年三月,在御史台仅干了9个月的范纯仁丢了官,被贬为安州通判。不过,他不畏权贵的慷慨陈词已经名震天下。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